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當前,青少年犯罪在年齡、類型、手段、方式上呈現一些新特點。
一是犯罪年齡低齡化。據統計,某地區1998年以來14至18周歲的未成年人犯罪占青少年犯罪人數的41.7%,其中剛剛達到刑事責任年齡的14歲孩子竟占13.5%。
二是犯罪類型多元化。青少年犯罪類型越來越多,主要有盜竊、搶劫、傷害、敲詐。此外,殺人、強奸、綁架等惡性案件也時有發生。
三是犯罪手段成人化。十幾歲的孩子作案前精心策劃,作案后偽造現場,一些從報刊影視上學到的反偵查手段被頻頻使用,使得未成年人犯罪具有了明顯的成人化、智能化特點。
四是犯罪方式團伙化。據統計,60%的青少年犯罪案件屬于團伙作案,糾集多人,相互利用。
面對近年來青少年犯罪的新特點,家庭、學校、社會都應積極行動起來,通過實施“三個工程”,消除和防止青少年犯罪的發生和蔓延。
一是實施“家庭細胞”工程。家庭是社會的細胞,遏止青少年犯罪,首先要從家庭抓起。有關部門可與青少年家庭簽訂防止犯罪的責任狀,明確家庭、父母對子女的教育責任,鞏固家庭這個堡壘。
二是實施校園“育苗”工程。在加強政治思想品德教育的基礎上,學校應加強法制教育,使青少年在安定的生活、學習環境中接受良好的教育。
三是實施社會“防護林”工程。青少年是國家未來和希望,社會各界都要自覺地參與營造適合青少年健康成長的生活環境。要嚴格管理文化娛樂場所,開展健康、豐富的文化娛樂活動。要深入學校進行面對面的法制宣傳,使青少年知法、懂法、守法,牢固樹立法制觀念。 >>>下一篇:我國網癮青少年約占青少年網民總數的13.2%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學分析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