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由來
接到一位母親的電話,講述她那即將升入中學的兒子迷戀上了互聯網,導致學習成績急速下滑。父母親的反復教育也不起作用,最近禁止孩子上網,導致他的強烈不滿,有時連作業也不做了。打也沒用,自己目前束手無策,不知該怎么辦?希望能找到解決的辦法。簡單詢問之后,發現母親對孩子的一些具體情況不是十分了解,于是約定請孩子一起來當面咨詢。
第一次面詢
星期六下午男孩隨母親準時來到咨詢室,這是一個5年級的學生,身材瘦瘦的,清秀的臉上架著一副眼鏡,對陌生人絲毫不畏懼,雙眼靈活地打量著咨詢室的一切,給人感覺是一個聰明的孩子。
經過近半小時的建立關系,消除了男孩的戒備,因為我們有著共同的興趣愛好——上網。以下是就網絡問題與男孩的一段對話:
咨詢者:你對自己上網怎么看呢?
男孩:我上網一般是玩玩游戲、查詢資料,也沒有過分地玩電腦,這有什么不好呢?
咨詢者:你每天上網多長時間呢?
男孩:現在沒有上網了,因為爸爸媽媽限制的。
咨詢者:那以前呢?
男孩:一般是1小時多一點,周末時間長一點,也不是每天都上網的。
咨詢者:你覺得上網打游戲怎么樣呢?
男孩:可以吧。打游戲時的確很開心,但是,它……
咨詢者:聽你媽媽介紹,你經常用網上的資料代替作文交給老師?
男孩:網上查資料是現成的,速度很快,它可以讓我省下時間做其他的事情。網上的作文很好,它不累,我們不用思考、想象就能寫出一篇好文章。
咨詢者:可是你作文考試的成績并不好,這是怎么回事呢?
男孩:我知道寫作文要自己想,但我養成了習慣,自己已經想不出來了,總想到網上去找。
咨詢者:你爸爸媽媽是怎么看待你上網的呢?
男孩:他們以前是鼓勵我上網的,還專門給我買了一臺電腦。最近因為我成績下降,所以就禁止我上網了。
咨詢者:你覺得這樣好嗎?
男孩:爸爸自己一直在網上,卻不讓我上網。爸爸媽媽的制止我覺得太過分了,我為什么不能適當地玩呢?
……
在與媽媽的個別交流中,她還說出了一件她認為很嚴重的事情:有一次父親去檢查孩子的上網記錄,發現男孩在用Google 查找“裸體的美女”等,詢問男孩,他又拒不承認,反復追問下,才勉強說這是無意間看到的。媽媽認為孩子的撒謊和瀏覽黃色網頁是決不能允許的,可對孩子的教育又收效甚微,還導致了父母與孩子的對立。
分析
在對以上信息的澄清過程中,可以看出男孩的上網舉動基本體現了當代青少年網絡行為的特征,他們能熟練地掌握電腦的各種操作技巧,對互聯網充滿了好奇,他們會不斷嘗試各種可能的網絡行為。同時在這過程中他們也學到了很多東西,促進了自身的成長,因此作為父母起初對孩子的上網是支持的,還買了電腦為孩子上網提供方便。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家長發現孩子的上網對學習有一定的影響,因為處于青春前期的孩子凡事缺少計劃、比較沖動,同時自控能力又較差,面對豐富多彩的互聯網很容易深陷其中,以至在學習上花的時間少了,對做作業馬虎了,能偷懶則偷懶,能抄襲則抄襲,這樣又怎么能提高學習成績呢?
家長這種既不想讓自己的孩子落后于高速發展的網絡世界,又怕孩子在上網過程中沾染上許多不良習俗的矛盾心態也表現在對待孩子的態度上,他們有時很欣賞孩子的上網技巧,有時又粗暴訓斥孩子的某些網絡行為。他們希望孩子能良好發展,但又缺乏比較有效的教育方法;他們經常對孩子進行說教,但卻不注意自身的行為表現。一句“爸爸自己一直在網上,卻不讓我上網?!钡莱隽撕⒆有闹械睦Щ笈c不服。
另一方面,孩子對自己的某些行為也覺得不好(如摘抄作文),想改,可是缺少方法和毅力。如果這時父母仍是一味地指責和批評,就會使孩子對自己失去信心,導致孩子與父母的對立,甚至破罐子破摔。
輔導過程
第一次的輔導主要是溝通與了解,在取得孩子及母親信任的基礎上,布置了一個家庭作業,即回家后在三個人共同協商的基礎上,制訂出一份有關學習及上網的約定,然后每天按照此行動。下周六來時交流這一周的執行情況??紤]到父親對孩子的影響較大,希望下次能由父親陪同來。
第二個周六下午父親陪著兒子如約前來。有關公約的事沒有完成,因為父子間的分歧較大。父親認為平時不能上網,周末可以,等成績提高了再考慮平時上網。孩子則認為只要自己完成作業,平時也可以適當上網。了解情況之后,我對父子分別進行了輔導。針對孩子,在肯定其想法的基礎上,著重分析他現在面臨的主要問題是什么。他認為學習是最主要的,學習成績也應該要提高。那么在行動中如何體現出來呢?在反復的引導、追問之下,孩子較為詳細地計劃了每天應該要做的事,怎么來自己寫作文等。我對孩子希望每天能上網的想法表示理解,同時說明了自己的看法:網上查找資料、了解信息是很好的,但通過其它渠道也可以做到。學生的學習主要是通過課堂教學完成的,我們不能把書本及相關的學習資料棄之不用。網絡游戲是一種消遣,并且很費時間,因此平時不應去玩。在平等、友好的交流過程中,孩子也基本認同了我的觀點,但仍堅持平時可以適當上網。
與父親的溝通過程中,在表示理解其心情的同時,指出要解決問題關鍵在于孩子,在于改變孩子的想法并將其落實到行動上,家長的措施與要求必須為孩子接受才是真正有效的。因此我們要深入了解孩子的想法,盡可能讓孩子自己提出對自己的要求,然后給予積極的回應,并將這些要求具體化,轉化為可以操作的實際步驟。改變孩子不可能一蹴而成,我們要肯定孩子的每一個進步。另外,父親的行為對孩子的影響極大,希望家長能克制自己的上網時間,給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父親表示回去后與孩子好好談談,兼顧孩子的愿望,把公約寫出來,并監督孩子執行。
第三個星期六他們沒有如約前來。在電話聯系中,男孩的母親表示小孩的情況有所好轉,也制定了一個公約,規定孩子每天上網不超過半小時,并且不玩電腦游戲,孩子的作業情況也正常了。同時感謝我的兩次咨詢。
一點思考
對這個男孩的輔導似乎很順利,但總覺得有些不放心?,F實中,當學生出現問題時,我們的家長、老師往往把它看得很嚴重,而當情況有所改觀時,他們又認為徹底好了,不再加以關注。案例中男孩的家長第三次不來就說明了這一點。其實孩子的問題不是突然爆發的,而是日積月累的。孩子之所以迷戀上網絡、學習成績下降,是由多種原因綜合造成的。我們應該從多方面了解并深入分析,使學生真正懂得學習的重要性并體驗到學習過程的樂趣,從而在本質上促進學生的發展。
成長中的孩子,他們充滿了好奇心求知欲,并努力在各方面表現出他們的主動性、積極性,他們熱衷于互聯網是發展過程中的一種自然現象,我們應表示理解和支持。對學習中出現的一些問題,我們不能簡單地歸咎于互聯網,然后加以粗暴制止。簡單制止不能解決任何問題。
(作者:張建國 )
下一篇:青少年的反社會人格障礙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不要給孩子過早用手機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