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許多父母都有這樣的體會,當孩子十五六歲時,總和父母對著干,這種狀況能持續2―3年。“作對”,有的孩子表現明顯,有的孩子表現較弱,但一般父母都能感覺到這種“作對”。精神分析理論把這段青少年時期稱為“仇親期”。
一個人在不同的年齡階段,有著不同的生理特點和特點。到了,除了身體方面的變化外,思維上也由兒時的形象思維逐漸變為以抽象思維為主的多種思維方式。伴隨這諸多方面變化的一個特殊的變化,就是“自我意識”的逐漸明朗化,處處要體現“自我”的存在??墒澜缬^等各方面還不夠成熟,于是他們會靠和父母對著干來體現自我,其實他們作對的并不只是父母親,對老師乃至整個社會都會產生強烈的對抗情緒。
這個時期是從兒童到成人的過渡時期,于是兼有兩個時期的特點:一方面,青年缺乏適應社會環境的獨立思考能力、感受力和行動能力等;另一方面,強烈的自我意識又處處要體現自己,通過自己和別人的不一樣來體現“我”。這個時期的年輕人愛打扮得與別人不一樣,做一些引人注目、與眾不同的事,愛說一些令人吃驚的話,這都是他們想要的效果。這種特點若加以正確干預和引導,將對他們的一生都有益,但也有的父母就沒處理好這個特點,影響了孩子的發育。
那么,父母對子女的這段“仇親期”應如何進行正確的干預呢?除應加強與子女的情感交流外,還要注意自己的行為方式對子女所產生的影響作用。
在與子女的情感交流方面,父母應注意以下幾點:(1)當子女向你談他感興趣的問題時,要集中注意力聽,不要似聽非聽,或者一面做事一面聽,如果正在做十分緊急的事,不妨跟子女打個招呼,以便子女能諒解。(2)即使一開始就不同意子女的意見,也要耐心聽完,充分了解他們的看法,要以交換意見的方式發表自己的看法后,不要嘮叨說教而不考慮子女的意見。(3)用尊重的語氣而不是教訓的語氣發言。尊重子女會使子女尊重自己,教訓常常帶來反感和對立,只會產生相反的效果。(4)父母要正視孩子自我意識的增長和認識能力的提高,指導、幫助他們正確認識自己所處年齡階段的生理特點,明確指出他們自身尚存的幼稚性、依賴性和認識上的片面性。(5)家里的事也可以征求孩子的意見,如果他的意見合理或和大人的意見一致,就以他的意見做出決定,這樣可以增加他的“參政(家政)感”和責任感,從而增加家庭的協調。
由于父母自身的行為方式可直接影響子女的發育,故父母在日常行為方面也應注意以下幾點:(1)自己要做出好榜樣。俗話說:“身教重于言教”。如果自己要抽煙,就無法說服孩子不抽煙。青少年一般都是根據別人的行為而不是根據言詞來學習和評價別人的,當然也包括評價自己的父母在內。(2)對子女做的事不要每件都去指手劃腳,許多事都可以放手讓他去獨立進行。但父母也應當經常關心他們,即使放手的事也應讓他們知道是怎樣做的。對需要干預的事應采取適度的形式,如采取激烈的形式就易于產生隔閡或加深隔閡。(3)尊重孩子的“隱私權”。中國的傳統是對別人的隱私不大尊重,對小孩的隱私更不尊重。因此常常出現父母拆子女的信件,看子女的日記等情況。這些情況有時會引起子女的情緒對立。父母應該用關心和尊重的態度對待他們。(4)對任何事都要保持冷靜,避免做出過分的反應。青少年時期是容易犯錯誤的時期,要盡量指導孩子少犯錯誤,但不能要求不犯錯誤。如果要求過高,就容易反應過分。即使是一次偶然的過火行為,也容易在感情上留下長期的裂痕
下一篇:兒童抽動障礙的心理健康教育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談學生心理障礙的疏導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