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寄自福建沙田的一封信:
在我生活的這個地方有不少比您書上所談的內容要嚴重得多。例如:我們這里的中學生,從初一開始,已有一半的男女生做過那件事了,有的懷孕跑去墮胎,完了之后,每所學校及一些人便會知道;就在前不久,我校的一位男生和一位女生生下了一個男孩……
寄自四川的一封信:
我們學校很多男生,包括大部分女生已有過這種經驗,并且從各種雜志(括黃色雜志)、影碟(包括黃色影碟)及部分大人(不包括父母、親戚)那里知道、了解這方面的知識。……像和我玩得特好的那個W,他初一有的性經驗,到現在高一,就交了14個女朋友,發生過關系的就有6個(不包括接吻、愛撫),而且第一次100%不用安全套,以后發生關系,均由女方去買安全套,他從未買過一次。除了女朋友外,他還有“炮友”,即不是男女關系,而是雙方都有“性”方面的需求的朋友……
一個北京的女生寫信講述她好朋友的故事:
她才和那男生見過一次面就說自己已經愛上了他。說得還很癡情呢!認識的第一個星期就做了那事!后來沒多久就懷孕了,檢查出已經5個月了!后來只好打胎,胎盤是透明的,那男生拿著胎盤嬉皮笑臉地說了一句:“拿這個回家泡酒喝不錯嘛!”……
寫信的女生最后問道:“這世上到底什么叫‘愛’?這世上到底還有沒有‘愛’?每個人都把戀愛當做是一場游戲。男生這樣,女生也這樣。真是可怕!……我很怕去愛一個人,也怕被別人愛上,總是和身邊所有的人保持一段距離……我不敢想我自己!的故事聽多了,我現在把人看得太透了,我不想以后會怎樣……”
想想到她面對這種情形的驚恐和無助:一個人在最應該對未來懷有夢想的年紀,卻對最美好的感情產生了難以修復的懷疑和恐懼。這本身已經很可怕了。
“這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究竟什么是真正的?”孫云曉說:“那肯定不只是性知識的教育,它應該還包括性道德、性美學、性法律、如何與異性交往、如何維護友情等等,當然,更應該包括如何處理異性之間的感情,如何去愛一個人,如何成長為一個人。”
“最后的決定,是個對自己和他人都負責任的決定”
在大多數家長的印象中,性行為最重大的后果莫過于“懷孕”。但其實對孩子來講,這雖然也是一件“天大的事”,但遠不如“讓家長和學校知道”更大。
就在前不久,吳若梅接到一對戀人的求助電話——女孩子懷孕了,而且已經有10周了。這兩個高三的孩子,都是“被老師看好的學生”,他們遲遲沒有去做手術,就是因為不想讓家長知道,周圍的同學也一直在幫他們四處籌錢。他們向吳若梅打聽哪里會比較便宜。據他們所知,最便宜也要400多元錢,這對于普通家庭的孩子來說,不是個小數目。
“兩個人相愛,到發生性關系,在一個信息如此開放和青少年生理早熟的社會里,我們不能去指責他們。但是安全呢?他們沒想過。去便宜的地方———很可能不是正規的醫院———做手術,會不會有術后感染或其他問題?他們也沒想過。但對于孩子的一生來說,這才是他們最應認識到的‘責任’。”
但是,對于那些盲目地、不是因為而發生性關系的人來說,喪失了對自己“責任感”可能會帶來更大的傷害。
在張引墨收到的來信中,一封女孩子的信讓人不寒而栗:
“……后來跟一個認識才四天、交往才半天的男朋友做了,好后悔。我怎么就這么賤啊,就這么簡單、輕易地把女孩子最寶貴的東西給出去了,我就像潘金蓮一樣是個蕩婦……后來,我懷過一次孕,因為太小了,不敢去醫院,只能買藥吃,吃了之后有人告訴我,如果感染了,大出血,還會死人,天啊,我當時手腳都軟了……當時是10月份,天挺冷的,肚子痛得那么兇,臉色又蒼白,所以害怕學校和家里發現,每天就背著書包裝著去上學,然后一個人跑到公園亭子里坐著,四面都吹著冷風,就蜷縮在角落里。現在想起來,自作孽!太慘了……我今年滿17歲,我不知道全國有多少人和我一樣,我這樣的經歷代表我是個壞孩子,還是代表成長的必然經歷……”
而一封寄自浙江溫州的信說:
“現在,我遇到困難了,你也許就是我的那絲希望,如果可以,請幫助我,盡管我是微不足道的。我十分確定我患上了所謂的‘性病’了,可是,作為一名高二生,19歲(事實上虛歲才17)……跟家里人傾訴是絕對不可以的,不僅是害怕,更受不了媽媽的那種失望傷心的眼神……”
這是一種近乎絕望的情緒。這種在盲目地發生性行為后的悔恨、無助和無望,在孩子中是普遍的心態。
《玫瑰》中的一個女孩子也產生了類似的想法:“我覺得,以后為了賺錢,去做'雞'什么的,也無所謂了……”
事隔幾年,她順利地升入一所重點大學,并重新開始一段真正的戀情后,才漸漸走出這個陰影,并開始正視這個問題:“其實這個問題的關鍵和實質是:你有沒有愛自己,有沒有一個對自己負責任的態度。應該把這件事想明白,再去做。如果你完全沉浸其中,把其他都拋在腦后,傷害自然會隨其后。”
她用了5年青春,終于“想明白”了這個道理,但更多的孩子,正處于沒“想明白”便要行動的邊緣。
對當今社會的孩子們來講,單純的性知識普及,雖然仍很必要,但早已不是最重要的了。“尤其是高中生,給他提供一些有益的書,他自己就能看明白。”吳若梅開玩笑地說:“如果能在高考試卷里加上這部分內容,就會更容易一些。”
但教育孩子如何去理解“愛”,如何成長為一個有責任感的人,如何在做錯事后,能勇敢地面對并正確認識自己,這些遠遠不是靠考試、做題或者布置大量家庭作業就能夠完成的,不是靠考上重點大學就能實現的。
“很多家長和老師都認為,性行為離我的孩子還很遠,不必那么擔心。其實這并不是問題的關鍵。引導他們學會處理成長中遇到的問題,學會處理自己的各種情緒,學會從不同的角度去考慮問題,不草率地作任何決定,這才是最關鍵的。”
在吳若梅的工作經驗中,這種引導是建立在平等、友善和誠懇的氛圍中的,永遠不能對孩子說:“不行,你不能那樣做,那是錯的。”她更傾向于坐下來和他們討論,和他們通通信,打打電話,聽他們講述自己的苦惱和愿望,再共同設想解決問題的各種辦法和可能帶來的后果。“每個孩子都希望你的回答是針對他個人的,因為他和別人不一樣。”
她提起那個向她宣告要發生性行為的男生的電話:“如果我直接說不行,也許連一分鐘也談不下去。但是,我希望他能感受到我是理解他的,我站在他的角度去考慮這個問題,最后這個結論是我們共同得出的:這樣做不行。在他這個年紀和人生階段,這樣做所產生的后果,他無法承擔。我想,他能夠從我們的交談中感受到,最后的決定,是個對自己和他人都負責任的決定。”
《玫瑰》中的一個受訪者,在結束中學生活3年后,對那段經歷做了這樣的描述:是把鋒利無比的劍,學會愛是項很強大的生活本領。我用血和淚換取了“愛”的經驗,得到了與異性相處的“真諦”,連滾帶爬地長大,想想,真是太不容易了。別讓我再過一次,我已經幸運地、還算健康地從中逃出來了。
一個聽完我采訪的故事的學者沉默良久,感嘆說:“現代教育有兩個高于一切的目標,一個是培養合格公民;另一個是培養心智和情感健全的人——在社會、學校和家長的滔滔功利壓迫下,這兩個教育目標都是最失敗的!”
誰來承擔這個責任?讓孩子們嗎
>>>下一篇:青少年抑郁癥有六種表現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給我一個清晰的世界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