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對“學校恐怖癥”
分類: 親子關系
心理詞典
編輯 : 心理知識
發布 : 02-11
閱讀 :325
“學校恐怖癥”是兒童發育過程中一種特殊的心理性疾病。通常見于小學生或初中學生,病兒對上學有強烈的焦慮感,經過主觀努力或客觀施加各種壓力,仍無法改善孩子的情緒。其癥狀不僅表現為對上學產生強烈的厭煩、抵制情緒,還會出現失眠、多夢、記憶力減退、注意力不集中等,軀體上會產生一系列的癥狀,如腹痛、頭痛、頭昏、胸痛、發顫、心悸、惡心、肢體不適等。這些則又成為其不愿到學的借口,可若進行身體檢查,大部分孩子則體征正常。有的病兒遇強烈刺激,如訓斥、打罵等非常體罰,還會出現暫時性休克,有的還可能情緒失控,做出極端之舉。發病階段因人而異,有的發生在新學期開學之初,經一段時間的適應后逐漸消除;有的則是上學時重,放學或放假時減輕或消失。
一般來說,6歲、11歲和14~15歲是發病的高峰年齡段,據調查,少年兒童中此病的發病率為12.97%,其中以原因不明的主訴最多。患兒中老實、順從、情緒不穩定性格的孩子居多,多發生于家庭中最小的孩子或獨生子女、過份依賴父母的孩子和夫妻感情破裂家庭的子女,此外,過分重視孩子輕微的軀體疾病也有可能誘發本病。
“學校恐怖癥”不只是兒童自身的問題,而且也是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問題,其產生的原因比較復雜。從患兒本身來說,有些孩子恐懼感特別重,而且持續的時間比較長,成天陷于恐怖之中,無法自拔,同時伴有焦慮反應和強迫癥狀,明顯地干擾了兒童的正常行為;有的則神經系統脆弱,過于敏感,或具有其他生理上的缺陷。從家長方面來說存在的主要問題則是:其一,對孩子嬌生慣養,養成了孩子感情脆弱、缺乏毅力、愛面子等性格弱點;其二,對孩子期望值過高,苛求孩子總考高分,忽視勞逸結合,用不科學的方法迫使孩子沒有任何興趣地學習,使學生心理上承受巨大的壓力,逐漸對學習產生恐懼和厭惡心理。從學校方面而言,片面追求升學率、布置作業太多、考試過嚴、老師缺乏同情心也是誘發本病的一個重要因素。
“學校恐怖癥”主要是“心病”,防治要對癥、對因下“藥”,家庭、老師要改變教育方法,切不可一味地訓斥、打罵或體罰,更不能在眾目睽睽之下惡聲責備,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同時調整期望值,減輕負擔,緩解學生的壓力,要注意勞逸結合,培養學習興趣。與此同時還可在家長、老師的配合下,請專業心理醫生進行心理治療,如心理疏導、暗示療法,急性發作時,可配合使用小劑量的抗焦慮藥物。只要相關各方密切配合,就會減輕患兒的緊張心理,恐學癥就會得到有效的預防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