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社會學家指出,房奴現象呈現的是一種值得警惕的社會風險,不要讓房奴心理病降低了我們整個社會的“幸福指數”。而深受經濟壓力和心理焦慮雙重煎熬的房奴們也應該從過度超前消費的幻夢中醒來,學學身邊父輩們量力而出的理性消費傳統。
房奴綜合征
“房奴”專指貸款買房月供超過正常支付能力,按銀行指標是超過月收入的50%,而導致生活質量下降,淪為房屋“奴隸”的一類人。害怕失業、不愿意花錢、經常回父母家蹭飯、休閑生活減少、有機會賺錢兩眼放光……凡此種種皆為房奴癥狀。有調查顯示,目前,有七成房奴為買房留下了“后遺癥”,近三成房奴為還貸淪為基本生活支出由父母提供的“啃老族”。
重慶某重點中學的袁晶老師剛走上工作崗位便有了3000多元的月收入。半年后,眼見房價不斷攀升的她決定貸款買房,一出手便是一套160平方米的房子。從此,袁晶便背上了30年的房債,每月大部分的收入用于還貸款。“以前每周要買一兩次衣服,現在兩三個月才敢去逛一次街,生怕管不住自己買東西。”
調查顯示,53%的房奴對父母的依賴感增強;27%淪為“啃老族”,20%減少了照顧父母的支出。除了巨大的經濟壓力,房奴們更承受著巨大的心理煎熬。北京博愛心理咨詢中心的孫欲曉博士說,因為還房貸而出現困惑、迷茫、焦慮、壓抑等心理問題的房奴,基本是22歲至35歲的青年人,由于欠缺足夠的經濟和心理承受力,一旦面對風險就要承受更多的負面心理因素,這個因素有可能改變他們的生活軌跡和現狀,其心理就容易處于亞健康或疾病狀態。
影響“幸福指數”
根據可銳職業顧問公司對京滬穗等地所做的調查,月收入在5000元至1.5萬元的購房者中,76%表示購房后壓力很大。“現在很多人因為買房不僅影響了自己的日常生活,生活的幸福感也明顯下降。”可銳首席職業顧問卞秉彬表示,對于很多想“一步到位”的人來說,房貸壓力很快就使他們從擁有房子的愉悅感變成累贅感,而這種累贅感將持續5年-30年之久。
此外,許多持有“無房不婚”觀念準備買房的年輕人也備受心理煎熬,其中淪為“準房奴”的大有人在。年薪4萬-5萬元的重慶白領王軍三年來過著每天吃面條、基本無娛樂的生活,為的就是盡快湊上買房的首付款。
廣西社科院社會學研究所所長羅國安認為,房奴現象呈現的是一種值得警惕的社會風險。房奴心理疾病不僅源于現實中的壓力,也源于對未來的不確定性預期。無論是教育、醫療還是住房,都在給人們帶來諸多不確定性預期,加重心理負擔。重慶市社科院孫元明研究員認為,高達98.09%背有房貸的人有焦慮情緒,而這種焦慮情緒還蔓延到許多準備買房的人,這無疑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我們社會的“幸福指數”。
過度超前購房消費當回歸理性
羅國安認為,我國眾多年輕人推崇超前消費理念,而房奴現象說明,在購置房屋這樣的大宗消費品時,這樣的消費觀念該冷靜和回歸理性一些了。
據國土資源部土地利用司副司長束克欣介紹,美國的城市住房產權自有率是68%,英國是56%。束克欣稱,正常的住房消費比例是30%民眾買房住,70%租房住,我國的住房自有率是82%,超過正常水平,希望人人擁有自住房是很不現實的。
“除了學學人家外國人的住房觀念,自己身邊父輩人的量力而出的理性消費傳統也值得沿襲。”羅國安所長說,年輕人只要準確把握自身財務狀況及未來理財計劃,按照梯級置業理念進行置業,不僅可有家,還可以有效避免淪為房奴。如剛走上工作崗位的人租房更適合,有了一定積蓄的工薪族可考慮購買二手房,居住面積較小的年輕人可考慮“以小換大”或購新房。
下一篇:寒冬光照不足心理也會“著涼”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美女“泛性化”致心理疾病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