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讀書療法也稱閱讀療法,是指利用文獻在被指導者和指導者之間創造一種交互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指導者以書或刊為媒介,引導被指導者把感情和領悟集中到一個挑選出的文獻中,激發其產生良好的認知、態度和行為,以期達到某種效果。中學階段正是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未成型期,教師此時恰當地為學生提供各種書籍,可以增強其心理免疫力,提高自助力,預防不健康心理傾向的產生或對某些心理問題進行疏導。這正是讀書療法可以或部分能做到的。
為什么說閱讀能夠幫助我們預防和治療某些心理問題?這是由閱讀的功能和心理學原理決定的,心理學中的共鳴、平衡、暗示、投射、領悟等作用機制決定了閱讀的治療功能。根據調查,中學生現階段普遍有以下幾種問題:自我控制較弱,任性,做事習慣以自我為中心;依賴他人,自主性、獨立性差;道德偏離,辨別是非能力差;缺乏集體合作能力,與人交往困難;學習壓力導致的強迫、焦慮、自閉;生理與心理發展失衡,出現青春期綜合癥。以上現象導致部分學生認識與情感產生矛盾,行為與意識出現偏差,如得不到化解,極易產生心理疾病。如果能根據學生的自身特點,有計劃、有針對性地開出適合學生各種心理需要的“藥方”,引導學生深入閱讀,使學生心理上產生強烈的認同和共鳴,從而獲得情感上的支持,就能夠達到自我修正或和治療的目的。
教師在推薦讀物時要了解學生的閱讀興趣和閱讀差異。由于個性以及氣質、興趣的不同,有的學生更喜歡讀小說,而有的更喜歡讀哲理性、邏輯性強的作品。不同體裁的作品帶給人的感受不同:詩歌與散文能調動人的情感,使人的情緒得到調節和排遣;而哲理作品中的思考感悟,常常令人豁然開朗。
事實上,在讀書療法中,暗示與自我暗示的作用非常突出。書中人物的命運、情節變化、處理問題的方式方法以及富有哲理的論點,都能起到心理暗示的作用。如在閱讀傳記作品和小說時,作品中人物會對閱讀者起到內化品質的作用。在這方面,《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是一個最典型的讀物,每位讀者都會被海倫·凱勒與命運挑戰的那種精神所震撼和感動,反思自己的人生意義,感嘆自己不能虛度一生。這種領悟的境界,正是讀書療法的根本意義所在。
實踐證明,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關系,在讀書療法中起著特殊作用。例如教師在課上推薦的書刊(文章),或教師對某一事物的評價,同學之間對某一作品的看法,都會對閱讀者起到心理暗示作用。
例如,一位學生在與同學交往中從不主動與人說話,常常處于被動和不愉快的處境,我們應給他推薦如何與人溝通、怎樣培養自信方面的書刊,如《學會共處》(金大陸、黃洪基著,北京出版社)、《公主向前看》(鮑羅.科賀著,延邊人民出版社)、《心靈處方》(畢淑敏,作家出版社)等。這些書中明確告訴小讀者,生活中每個人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大家都是在交往和嘗試中成熟的,只有端正心態,找到正確方法,就會發現原來我也可以做好,可以面對一切。
有些學生受青春期生理變化的影響,有問題困擾不知道該怎樣解決,但又不愿啟齒去問,教師應及時幫助他們,通過推薦他們閱讀合適的書籍指導他們完善自己的人格,回歸健康。例如《做最好的自己》(李開復著,人民出版社)、《講給男孩(女孩)的故事》(陳燕蘇著,河北少兒出版社)、《花季檔案》(謝維興著,海潮出版社)等。學生在閱讀中將自己投射到作品中,繼而被作品中的情感和價值觀所感染,從而解開心結。
針對有些學生受升學壓力的影響容易自閉焦慮,教師不妨推薦他們閱讀笑話、漫畫以及幽默風趣的書刊。如《吹牛大王歷險記》、《蔡志忠漫畫》、《小亨利全集》等。這些幽默風趣的書籍,可以迅速調節人的心情,使壓抑的情緒得到舒緩。 需要指出的是,如果缺乏對讀者的心理研究,缺乏對讀者閱讀興趣的了解,所開“藥方”就會沒有針對性和目的性,就不會使被指導者產生共鳴,也就無從談凈化領悟。因此,深入調查,充分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態,把握他們的閱讀特點、閱讀興趣,尤為重要。
其實自書籍這一媒介產生之日起,閱讀療法已經不經意地存在于人們的學習和生活中,如果我們教育工作者對此重視起來,將閱讀在學生成長中的作用予以認真研究,相信會大有收獲。
下一篇:10大方法讓你的情緒陰轉晴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宣泄情緒,治愈更重要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