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讀書成為心靈的自覺
分類: 學習問題
心理詞典
編輯 : 心理知識
發布 : 09-15
閱讀 :385
“讀書足以怡情,足以添采,足以長才”,“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對于讀書的好處,培根說得再清楚不過了。可是,在現實生活里,讀書似乎還是屬于“小眾”的事情。原因多種多樣,有的人是因為工作忙沒有時間,有的人則以為錯過了讀書的年齡現在再讀也遲了,還有的人干脆認為自己不是讀書那塊料。其實,所
有這些錯覺只緣于一點:讀書沒有成為一種心靈的自覺和本能。在這個意義上說,深圳需要讀書月,需要一個嘉年華式的讀書節慶活動。
就生物學的層面而言,人不讀書當然可以生存,書籍的重要性也無法和維持生命所必須的維生素、蛋白質、糖分等物質相提并論。但是,倘若把一個人放進具體的社會環境中,他就注定不能放棄對文化知識的追尋,不能沒有精神的依靠和守望。尤其在當今時代,知識更意味著資本。世界銀行曾提出一個“國民財富新標準”,認為目前全世界人力資本、土地資本和貨幣資本三者的構成比例為64:20:16,換言之,人力資本是全球國民財富中最大的財富,凡是知識起作用的地方,都呈現“生產不斷增長”的規律。
深圳只有20多年的歷史,作為一座在匆匆中創造了經濟奇跡的城市,如何變一時的優勢為持久的佳績,這需要新的動力,需要文化的累積,也需要全體深圳人共同的努力,而能提供以上這些的無疑只有崇智和讀書之風。讀書,原本是私密的、個體的事情,現在卻要把它化為大眾共享的日常習慣,這就需要一種節日的氛圍來培育,在節日的氛圍里讓人們碰撞出共同的社會心理。
可以看到,本屆讀書月為市民們準備了102項活動,既有電視辯論賽、贈書獻愛心、中小學生現場作文大賽,也有讀書月論壇、“我喜愛的書房設計大賽”等。活動是多姿多彩的,而它的主線只有一個:把不同層面的讀者吸引到書籍中來,敞開心靈,靜下心來,打開書本,從而去和別人的思想、別人的閱讀相遇。
事實表明,讀書月活動的諸種努力沒有白費。以往的數據顯示,越來越多的市民逐年被吸引到讀書月活動中來:2000年首屆讀書月活動參與者為170萬人次,第二屆讀書月活動參與者則達到270萬人次,去年的第三屆讀書月有300萬人次。今年恐怕更不會是一個小數目。
另據對深圳人讀書目的的調查,超過半數的人(54.17%)讀書是為了增長知識和提高素養,僅僅為了工作需要而讀書僅占一成半,為了消閑解悶而讀書的比例更小,尚不足一成。在這種貌似無目的的、非功利的閱讀選擇里,實際上寄托了深圳人對知識的渴望和提升自己的內在要求。知識是有用的,但許多時候知識是以間接的、難以察見的形式在發揮作用,它在悄然中作用于我們的社會,提升我們的生活質量和品位,提升整個城市的文化品格。本屆讀書月的主題是“讀書·品位與健康”,在筆者看來,這種健康既是生理意義上的,更是精神層面的,只有健康的精神世界才有一個有品位的人生。
上屆讀書月演講嘉賓、臺灣學者高希均曾經提出了“新讀書主義”的口號:“自己再累也要看書,工作再忙也要讀書,收入再少也要買書,住處再擠也要藏書,交情再淺也要送書。”這,也理當成為深圳市民的共同習慣。(文/莊向陽責編/翟秀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