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2009年高考成績如期公布,盡管不再公布狀元名單,盡管禁止炒狀元,高考狀元,毫無懸念地再一次成為最熱門話題:辦學機構把它當成臉面,更把它看成是抓眼球的賣點,精明的商人也在伺機出動。與此同時,反對炒作高考狀元的呼吁也是一如既往的密集。
“狀元”是怎么煉出來的
今年,省教育廳為避免媒體炒作狀元,讓排在全省前100名的考生看不到自己的名次,而由考試院與他們單獨聯系。讓狀元“隱身”,主管部門此舉可謂用心良苦。然而,沒了官方榜,居然出了個“疑似榜”!美其名曰:“報紙的報道,也算是對他們的一個褒賞吧”。
南京大學高等教育所王運來教授認為,現在不公布狀元名單,符合高考改革的原則。學生語數外有具體分數,而其他選修課則用等級表示,“同一學科,兩個學生都得了A+,但原始分未必相同,這個成績不是絕對的,可以說,今天的高考沒有精確意義上的狀元!”
他說,古代的科舉狀元,全國只有一個,而且三年才出一個,含金很高。現在的狀元太多太泛化了:省里有狀元,市里有狀元,縣里有狀元,有總分狀元,還有單科狀元……在古代,省狀元只是解元,單科狀元叫魁首。南京29中校長孫漢洲也認為,“高考狀元”其實難稱狀元,“科舉狀元,絕不是一張考卷考出的,那要經過層層選拔,最終還要經過面試,通過綜合考察才能產生。”
而上海一家媒體的資深教育記者建議放棄“高考狀元”這個詞匯,理由是:參加高考的,未必都是最優秀的學生。“像在上海,最好的學生都選擇出國了或被保送了。有的名校,高三有400多位學生,200多位去了外國大學,近100位學生被保送國內的大學,還有40多位學生被交大、復旦預錄取,最后參加高考的50多位學生,成績都是中等偏下的。在其他省份,這樣的情況或多或少也存在。”
每逢高考,狀元備受追捧,媒體炒、學校捧、商家盯,連其所在社區街道、鄉鎮村莊甚至父母單位也不甘示弱。“這就像是造神運動,一定把我們這些學生說得多么了不起,多么優秀。其實,他們只是成績比別人高一些而已。”王運來說,“江蘇每年二三十萬考生,優秀學生很多,假如讓他們再考一次,狀元可能就是其他人。”
狀元之所以受到追捧,還有現實利益的需要。中學會把狀元作為宣傳本校教學質量的旗幟;高校則把招攬多少狀元作為炫耀的資本;媒體以此來吸引眼球;商家借機進行商業促銷,擴大知名度。
高考狀元作為“以分論英雄”的最直接體現,一直為學者所詬病。教育界人士認為,高中之所以推進素質教育困難大,與用分數指揮棒來管理、評價、獎懲教育密切相關。把高考分數“隱私化”,這既是學生健康發展的迫切要求,也是教育發展的希望所在。
“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科舉時代”的舉子如此,現在的學生們,同樣有著金榜題名的夢。然而,狀元是唯一的,那些成績一般的考生往往成為無形的受害者。
別把偶然神話成必然
“能否成為高考狀元”、能否讓自己的孩子成為高考優勝者,多年來,這一直是家長的普遍心態,所以,借鑒狀元的學習方法與家庭教育方式,力爭讓孩子成為高考狀元,自然備受社會關注。
于是,“從狀元身上找到跨過高考這道門檻的‘’與‘經驗’”,成為媒體在三令五申不得炒作高考狀元的禁令下,依然不肯放棄高考狀元的最冠冕堂皇的理由。
高考作為一項國家考試制度,是對考生在“中學階段”所學基礎知識的理解與運用能力的綜合考察與檢驗。應該承認,“高考狀元”作為各省市高考第一名,在中學階段對已有知識的領悟與運用方面領先其他人,學習已有知識的方法比別人先進有效,是在高考過程中的成功者,是現行高考人才選拔競爭中的獲勝者。
這樣的優勝者也不是絕對的優勝者。孫漢洲認為,即便對同一個優秀學生而言,多考20分,少考20分,帶有很大的偶然性。一個人能考第一,與多種因素有關,比如:個人的天賦、情商、志向、勤奮程度,家庭的生活條件、教育方式,就讀中學的辦學理念、教師水平、教學方法,等等。這些能否組合到一起,有很大偶然性。把偶然性當成必然性來炒作,本身就很不嚴謹。他認為,高考狀元的學習經驗,也不是可以無限復制的標準經驗,“經驗好比武器,有人善使大刀,有人善使長矛,因人而異,狀元的成功經驗,只是適合他自己,對其他孩子未必適用。”
王運來認為,神話高考狀元,折射出社會的浮躁與價值評判標準的單一化。
“考場狀元”未必是“職場狀元”
最近,一份由中國校友會網、騰訊網、21世紀人才、《大學》雜志聯合推出的《中國高考狀元》給熱捧的狀元潑了一盆“冷水”。調查稱,狀元僅是“考場狀元”,而非“職場狀元”。
據調查,恢復高考30多年來,我國以高考狀元為代表的高分考生在高校及專業的選擇上,過于集中在名牌大學的熱門專業,如改革開放初期集中在經濟貿易等緊俏專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過程中則集中到經濟管理等熱門專業;在高校的選擇上,則從以前的“戰國時代”跨越到“三國演義”似的北大、清華和港校上,而一些有利于未來職業發展和國家大局的高校及其潛力專業,往往不受考生的重視。一些國家迫切需要但工作條件相對艱苦的“冷門”專業,狀元們普遍“敬而遠之”。因而,“學校要名牌,專業要熱門”就成了高考狀元填報志愿的最真實寫照。
“人往高處走”,高考狀元選擇名牌大學熱門專業本身無可厚非,但高考狀元過于集中就讀熱門專業——比如2008年,有近七成的高考狀元選擇就讀經濟管理專業——且特別是集中在發達地區的幾所熱門高校,長此以往,其不利影響日益凸顯。且不說這不利于國家的人才培養,就個人而言,正是同質競爭,制約了“高考狀元”成為“職場狀元”,造成職業成就遠遠低于社會預期。
在本次調查到職業狀況的高考狀元大學畢業后,近四成選擇了出國留學深造。從狀元工作的領域來看,選擇在學界工作的狀元最多,約占總數的兩成。其次是選擇在政府機關和事業單位工作;部分選擇自主創業或企業經營管理工作;部分從事證券金融、媒體工作的狀元也不少。
“所有的杰出企業家中,沒有一位是高考狀元;學術領域,中國兩院院士、外國兩院院士、長江學者和長江學者成就獎獲獎人等名單,也沒有出現高考狀元的名字;杰出政治家中,同樣沒有高考狀元。”調查課題組的首席專家、中南大學教授蔡言厚說。
高考狀元只是人才中的一小部分,除了高考時的分數差別外,其后期發展與其他考生的差異并不太大。只有結合國家、社會和經濟的發展趨勢,充分認識到未來社會的發展方向,結合自身的興趣、特長和職業規劃,來選擇最具發展潛力的院校及其優勢專業,這樣才能在未來的學習、工作中揚長避短,充分發揮出自己的聰明才智,將來在其職業上定能干出一番事業。
在一個日益開放和多元的社會,一個人的成就取決于他的付出,而不僅是高考這一次成績。現代社會,僅剩下炒作功能的“高考狀元”理應退出社會視野。
(實習編輯:張一鳴)
下一篇:大學生創業熱情高于行動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大學新生最適用的調適法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