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自殺這個行為令很多人無法理解,但實際上導致自殺出現,大多都是因為心理承受不了,而出現的極端行為,我們知道這對人的生命健康,會產生很大威脅的,所以我們必須全面地去了解。下面就來看看如何看待自殺心理?
“我國每年因自殺而失去父親或者母親的兒童達到16余萬,”這個來自《健康報》的數字觸目驚心。2007年12月18日,由健康報記者王雪飛、孟慶普的報道顯示農村自殺率明顯高于城市,女性多于男性,1/3自殺致死的人并不存在精神障礙,60%自殺未遂的人屬于沖動性自殺。
從數據顯示來看,自殺的人大多是沖動自殺?為何沖動?《健康時報》得出了一個結論,那就是現代倫理觀念發生了轉變,經常會因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造成自殺行為。可想而知,中國人對于“生命”意識認知的薄弱。
我們不得不承認“沖動”屬于心理范疇!為什么會沖動?它與中國傳統文化并不相符。從孔子開始,儒家就是講究“仁”,崇尚一種仁愛作風;對中國造成極大沖擊的佛學,更站在“沖動”的對立面。現實表現最為突出的就是“中國人講就和諧,不崇尚武力”,而練武之人也僅是強身健體。那么沖動,為何又會悄悄的走進中國人的生活呢?
這與“文化”有千絲萬縷的聯系,在中國實行改革開放以來,貧富問題就一直牽動著社會神經。在物質不斷充裕的時期,精神層面的培養遠遠落后。造成了一種“拜金主義”、“及時行樂”的消極主義和“生命比不過金錢”的偏激心理。尤其在文化沖擊的浪潮中,中國人的傳統文化被外來文化打的一敗涂地。年輕人過上了“情人節”忘記了“七夕節”;過上了“圣誕節”忘記了“重陽節”。在老一輩和新一代的對抗中,摩擦成為家常便飯。
摩擦其實就是“沖動”的根源,滴水匯聚大海,小小的摩擦積聚多了,大的爆發也便來臨。無論是在城市還是農村,家庭之間的新老之爭,從來就沒有停止過。毫無疑問的引發了老一輩人對“80后”人的蔑視。在文化脫節的基礎上,新一代人崇尚自由、個性和獨立,他們不愿意接受老一輩的傳統觀念,而老一輩也無法徹底了解新時代人的內心世界。在彼此都堅守各自陣地的基礎上,缺乏了解,多了摩擦和爭論。
經過長期的積累,心理上早已形成了“抑郁”的傾向。經常有人會說“我實在忍受不了啦,我非得瘋了不可”等等。這或許就是沖動自殺的根本原因。但較之于西方,為什么會出現女性自殺多于男性的情況,為什么中國自殺率居高不下?
在物質和精神極為不對稱的情況下,中國人的肉體和精神被撕裂開來,這造成一種“行尸走肉”的病態心理。尤其媒體大張宣揚“紙醉金迷”的生活,讓很多農村人或者城市底層的人產生不可抗拒的對比心理。試著想想,那些靠出賣肉體的女人有幾個是從富家豪門出來的?
女人自殺的增多,也說明了中國“重男輕女”的思想根源還存在;中國人自殺率居高不下,說明中國人對“生命”的價值看的太輕。在多重的對比中,中國人的內心本身就很脆弱;在無情的社會現實面前,中國人的抵抗能力本身就很軟弱;在沒有目標,盲目的追求物質生活的情況下,中國人的心理本來就很壓抑。誰能說,中國人是真正為自己而活?
希望人們在生活當中,都能夠種植自己的心理健康,因為畢竟自殺是一種對自己生命不負責任的表現,只要調整好自己的心理,那么在面對困難和挫折的時候,才可以更加自信樂觀的去面對和解決,擺脫自殺心理的出現。
推薦閱讀:怎樣避免自殺未遂者再次自殺
下一篇:過度吸煙加重自殺幾率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研究發現:敏感的人自殺幾率更高!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