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父母如待子女
分類: 成長物語
心理詞典
編輯 : 心理知識
發布 : 06-22
閱讀 :351
大家都知道,董永是個孝子,孝心感動了天地,于是七仙女下凡來嫁給了他。后來,董永和七仙女生活的地方變成了一座城市,這個城市就叫“孝感。我在這個城市生活到18歲,耳濡目染孝心的天經地義。18歲之后出門遠行,一晃十年過去,我對 “孝”的看法多了一層理解。 傳說總是美好的。董永是個窮孩子,窮孩子很難討到老婆。傳說于是告訴我們;只要你善待父母,有口皆碑,天上就會掉下個老婆來,而且這老婆既美麗又善良;重要的是,她 還不嫌貧愛富,你挑水來我織布。 我們沉溺于這樣的幻象已經很久了,講學因此蒙上了一層功利色彩 :很明顯,董永和七仙女那個故事告訴我們;講孝不是目的,而是手段;講孝會帶來令人驚喜的回報。 東方的倫理故事往往回避人性中的悲劇時刻,而選取皆大歡喜的圓滿結局,在董承父母故去后,董永和七仙女過起了幸福的小日子。西方人卻不這么看,他們在故事中設下了一個局,道出我們的現實困境 :母親和妻子落水的時候,一個男人只有能力救起一個人,這時候他該選擇救誰? 他該選擇救誰?這個問題簡直不是給人回答的;它將我們平庸的生活擊了個粉碎,它揭示出生存的真相,就是由一個個兩難的命題構成。 在西方倫理故事面前,東方的孝道顯得虛弱無力。老祖宗告訴我們“父母在,不遠游。”按這樣的觀點,我們這些異鄉的游子豈不都成了逆子?老祖宗還告訴我們“百善孝為先。” 對于孝道出色的人;還可以推薦當官(所謂“舉孝廉’),講孝的功利色彩又一次噴薄而出。在衛道士那里,孝成為可以撈取政治資本的工具,這種孝不要也罷! 我看過由作家張潔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世界上最疼我的那個人去了》,看得淚流滿面。我看到了那一對母女的鏡像關系,母親只知道一味奉獻,不懂享受不懂索取,只知道怕給女兒添麻煩,這當然引來女兒的埋怨,后來,女兒像哄孩子一樣哄著年邁患疾的母親度過最后的時光…… 我從這里找到了講孝的終極答案 待父母如待子女 !每個人都可以們心自問,是否做到了這一點,是否能做到視父母如己出?如果是,“反哺”一詞沒有白學。 孝,人子之道。作為人子,孝順應該是一種本能,生而具備的;發乎天性的。而不應該是后天道德教化的,隨俗從眾的。越是道德教化得來的所謂 孝”,實際上離人類的天性越遠,它更接近于“禮”;有了這個“禮”,孝 就更像是一種儀式。當“孝 變成了一種“禮儀”和 “體統” 之后,滿目觸及的無非是《常回家看看風》《一封家書》這樣的道德頌歌,無非是一年一度的回家鄉,無非是隨禮品和包裝而來的寒喧。 而這時候,嘆息聲也許正在父母心中微微泛起,他們與我們同樣不明白: 日益得到的與日益喪失的相比,究竟付出了怎樣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