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為何離家出走?
分類: 成長物語
心理詞典
編輯 : 心理知識
發布 : 08-16
閱讀 :359
的確,這個問題是值得探討的。真正出走的孩子固然不多,然而據心理學家最近的調查表明,存在這種思想的青少年卻占調查對象的25.6%,超過四分之一,可見這一問題不容忽視。
心理學家對離家出走的孩子作過分析,基本上可以分為以下四種類型:
逃避型
這類孩子大都生活在對他們身心發展不利的家庭里,常遭打罵。他們心中的大多數人學習成績較差,為了免受打罵,便一走了之。大部分離家出走的孩子都屬于這一類型。
向往型
他們大都是家中的寵兒,備受嬌慣,但缺乏應有的引導和教育。他們中的有些人甚至與社會上的不務正業的人交往,為此而不惜離家出走,以追求向往的“目的”和“理想”。
報復型
這類孩子因受到(或自認為受到)家長的不公平對待,因此用離家出走進行報復。他們一般不會走得太遠。當暗中窺視父母東尋西找的狼狽相時,還會幸災樂禍,得意洋洋。
盲從型
出于好奇心,或輕信別人的話,輕率出走。這類孩子比較單純,辨別是非的能力較低,行為帶有一定的盲目性,一旦出走便后悔莫及。離家出走的孩子以初中學生為主,男孩居多,也有女孩。所以會導致這一行為,既有他們青春發育期的心理變化的原因,也有家長教育不當的原因。
從孩子方面說,初中階段的學生正處在“心理斷乳”期,開始從心理上依附父母,發展為獨立意向強烈。他們獨立活動的愿望日益強烈,迫切要求得到別人的尊重、信任和友誼。如果家長還象從前那樣對待他們,動輒打罵,便會使他們產生對立情緒,以至發展到出走。
此外,這個階段的孩子精力旺盛,求知欲強,而實際的知識水平不高,缺乏社會經驗,容易接收社會上某些人和事的不良影響,并在其引誘下走上邪路。
就家長而言,如何對孩子進行正確的教育是至關重要的。有些家長對孩子或百依百順,放任驕縱;或者以絕對權威自居,稍不合意,非打即罵,從而加深了孩子的逆反心理。這種溺愛與痛恨共同作用的結果,最終釀成了孩子離家出走的苦酒。
為了消除孩子可能出現的這一心理障礙,作為父母一定要注意以下幾點:
1、正確對待自己的孩子,要看到他們的成長,尊重他們的人格,與他們建立親密的平等的朋友關系,既不放任嬌慣,也不簡單粗暴。
2、關心孩子的思想和生活,隨時了解他們的心理變化,以便于有的放矢地進行誘導;發現孩子的問題后,要用平等的方式與之討論,啟發他們自覺地接收正確的,摒棄錯誤的,切忌不分青紅皂白,一味訓斥。
3、放下架子,父母要有勇氣向孩子請教。如果在對待孩子上有不公正的地方,也要有勇氣承認自己的過失,從而縮短與孩子的心理距離。
4、對出走后歸來的孩子要歸于更多的關心和溫暖,絕對不能歧視和看死他們,更不能冷嘲熱諷。
總之,孩子的可塑性大,只要認真地與他們溝通及時疏導他們的心理淤積,孩子離家出走的現象就會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