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情緒 影響人格發展
大家都說這孩子聰明,但成績卻總是墊底,做功課拖拖拉拉,非得盯著才能做完,常讓我冒火。一位注意力不足、過動癥學童的母親訴說著。我每次段考前兩個星期就開始緊張,計畫好復習時間表,考前幾天就睡不太好,總怕哪里漏了,還是記不清楚;考試的時候心跳加快,流手汗,腦袋一片空白的感覺。好象看過的都忘了,不會寫,結果就是考不好。一位有考試焦慮的小五女生如是說。
我不是不想用功,但一拿起書,不到五分鐘就心煩,有股說不出的壓力一位憂郁癥的國中生述說著他的困境。
影響學習的因素有智能、體能、注意力、動機、情緒、學習的方法、環境、教導的方式、教案設計及教導者的態度等,其中情緒因素的影響頗大,卻常被忽略,導致不少孩子高智商但低成就。 有情緒障礙的學生,也可能出現各種令師長疑惑或困擾的學習行為,但因不被了解而遭受責罰,使得問題變得更糟。
心情煩躁或是充滿忿恨不平,是無法好好學習的。這些不良情緒往往源自于過多的課業壓力、不良的教學方式或教案、教導者不公平的處置、人際關系的沖突、家庭中不良的氣氛或不當的管教、情感事件的困擾等。
嚴重的學習焦慮或考試焦慮,往往是受師長對學習或考試不當要求或期待的結果。例如,考不到設定的標準,就嚴厲責罵或體罰。有些孩子受到這種觀念、風氣的影響,把考試分數高低當作自我成就的指標,面對考試就非常緊張,一旦考不如意,心情就變得很壞。極端的狀況就是因此害怕上學或是考場失利而。
目前社會中,以分數來評定學生好壞,而忽略孩子情緒及反應的師長仍在所多有,所衍生的不當管教、體罰等,不知傷害了多少孩子,也造成許多扭曲的價值觀及人際對待關系。教育改革即企圖透過領域整合、尊重學習者、人與人及人與環境的調和等,平衡改善過去許多被扭曲而偏差發展的現象;然改革總有阻力,有識之士仍需持續全力以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