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末年初,高校學子的繁忙時刻,考試、論文、作業接踵而至,一些學生感到壓力過大,不免產生心理焦慮。 “考試焦慮”是正常現象 北京大學心理學系研究生一年級的王雨吟告訴記者:“‘考試焦慮’現象普遍,產生的原因多種多樣……”在北大未名BBS上,同學們提出各式各樣的問題。 “明明做完一件事了,時不時又會想起來,再回過頭去檢查一遍……有時候,會重復回想好幾遍,越是重要的事情,這種傾向愈明顯,我是不是存在強迫癥傾向呢?” “這學期,有一門很重要的考試,我很早之前就下決心,一定要騰出充分的時間復習。結果,只是下了決心而已。時間不知不覺地就滑過去了,發現的時候,只剩下一周了,還不在狀態,我真不知道該怎么辦了?” “就是無法學習,不想學習,為啥呢?寧愿整天看閑書,也不想翻一翻專業課本,我是不是真的患上了抑郁癥?” “課堂報告的事,對別人來說,好像那么容易,而我總是說不出來,講一些重復的話,抓不住重點。有一次,我練了好久,結果,還是沒有別人做得好。怎么辦?我現在真的很煩惱,我天生就不是這塊料?” “焦慮現象比較嚴重的同學,往往是因為產生‘考試焦慮’后,對自己產生懷疑,從而變得更加焦慮……”王雨吟說,“其實,考試前產生焦慮是十分正常的,就拿我們咨詢師來說,也會遇到這樣的問題,關鍵要看是否能很好地排解。” 消除“考試焦慮”,需從源頭抓起 下個學期開始,王雨吟就要成為北大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中心的兼職咨詢師了。讓她感到欣慰的是,很多學生是能夠通過咨詢,得到幫助的。她同時意識到,要想從根本上解決‘考試焦慮’的問題,需要從源頭抓起。 “產生‘考試焦慮’的具體原因很多,就深層次的原因來說,父母的影響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王雨吟說,“如果父母是那種容易焦慮的人,孩子會受到一定的影響。” 王雨吟說,中國的許多父母是焦慮的,而在他們教育孩子過程中的語言、語氣,無疑會給孩子帶來很大的壓力。比如說,很多父母會把孩子的考試成績與其的個人價值聯系起來,這極容易使孩子產生“考試焦慮”。 一些學生已經開始懷疑自己一直以來把個人價值建立在考試成績之上的做法了。一位在線咨詢的同學這樣問:“考試成績到底有什么意義?” 對于這樣的問題,要想從根本上討論清楚,并且徹底消除伴隨童年記憶成長的焦慮感,恐怕需要較長的過程。王雨吟說:“改變一個人,是一件很難的事情,塑造一個人,同樣是件難事。但只要能夠讓人看到希望,一切都是有可能實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