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問:我的兒子太淘氣了,什么東西都想動動,什么也敢拿過來拆開看看,新買的玩具不一會兒就被“卸”的七零八落,想看看里面藏了什么。我真拿他沒辦法。
答:孩子什么都想拆開看看,表明孩子有強烈的好奇心,剛來到人世間不久的孩子幾乎是一張白紙,而面對這樣復雜的人類社會,處處感到新鮮,疑惑不解,因此孩子們有旺盛的好奇心,無窮無盡的求知欲,腦子中藏著無數個為什么。這些‘偽什么”,常常是他們接觸到的新奇事物和費解的事物。這是年幼孩子動腦思考事物的具體表現,是智慧的火花,創造性的萌芽。
孩子們心中的這些疑慮,通常是以兩種方式表現出來的。一種是沒完沒了的發問,“這是什么,那是什么?”“這樣為什么,那樣為什么?”天上地下,無奇不有;另一種就是行為上的。剛買來一輛小汽車會響,“咦,真好玩”!“怎么回事,里面的什么東西在響?”于是這里拆拆,那里掰掰,沒多久,一輛小汽車就“報銷”了。又如為了弄清楚鬧鐘為什么會走,干脆把鐘的零件全都卸下來。有些家長碰到這種情況,會心疼被弄壞的玩具和東西。其實這兩種情況都是孩子求知欲所致,是很可貴的。
不少家長通常對這兩種情況多持否定態度,“去,去,問那么多干什么?大了就明白了。”一次,二次還沒什么,時間一長,孩子就會變得不喜歡提問題,因為提了問題,家長不僅不解答,反而招來責備,于是,由不問到不想,孩子變得懶于思考問題了。學問是從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開始的,一個人養成了不喜歡思考問題的習慣,也就沒有多大出息了。對于把玩具搞壞,把東西拆開,有的家長更是“痛心”,輕則臭罵一通“敗家子,”重則大發脾氣打孩子一頓,發誓不再給孩子買新玩具,把舊玩具也都藏起來。其實,家長應該保護孩子的這種探究心理,玩具買回來后,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玩,講解玩具的道理,并進行愛護玩具的教育。弄壞了,跟孩子一起把玩具修好,告訴孩子“能拆開,也要學著再裝上”給孩子講有關的知識,滿足孩子的好奇心理,同時,引導孩子進一步的想象力、創造力。
大多數兒童是具備創造天賦的,這一點,許多家長卻沒有認識到,只想到孩子提問給自己帶來的麻煩;孩子“破壞”給家里帶來的損失,而忽視對孩子創造潛能和活力的引導。現在許多獨生子女家庭鐘情于華貴而又不費腦筋的電子玩具,樂道于孩子的分數和名次。或出于愛,或迫于課業負擔,或認為發明創造很神秘,不敢涉足……使得大多數兒童想象力,創造力的萌芽,基本上處于自生自滅的狀態。
當前許多家長對幼兒越俎代皰的情況比較嚴重,許多事情不讓孩子自己動手,這本來就對孩子的發展不利,如果家長再反對孩子動動這,看看那,只能使孩子從小就喪失對事物的探究心理。從小就習慣于家長說什么,孩子聽什么,老師講什么,學生就被動地接受什么,缺乏想象力和創造性思維,一旦走上社會,只能步人后塵,毫無建樹。
孩子什么都想“拆開看看”也說明了孩子有一定的動手能力,動手能力強的孩子一般都是很聰明的。人們常說“心靈手巧”,讓孩子養成勤于動手的好習慣,也是能直接促進兒童的智力發展的。
家長往往覺得這種孩子“淘氣”“破壞性強”。實際上,這樣有“破壞性”的淘氣,不一定是壞事,因為淘氣是孩子的天性,也是他們天真、好奇心和豐富想象力的表現。
在為孩子買玩具時,可選購一些可供兒童動手拼搭的建筑玩具,可讓兒童拆、裝的組合玩具,既滿足了孩子的好奇心理和動手愿望,又不致于造成太大的浪費。家長還可以利用無毒無害的廢舊物品、自然材料教孩子自制玩具。可以與孩子一起制作風車,風箏等到戶外去玩,讓孩子在娛樂中增強創造力。
如果孩子是屬于不愛惜東西,則應嚴肅教育,通過擺事實、講道理,讓他懂得東西是花錢買來了,而錢是父母辛辛苦苦通過勞動掙來的,“成功者不可損壞”,隨意損壞東西,是對父母的勞動不尊重,是一種不負責任的壞行為,教育孩子愛惜勞動成果,增強孩子對勞動成果的保護意識.
下一篇:4歲孩子為什么愛撒謊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考前緊張與考試焦慮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