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生的心理保健
分類: 學習問題
心理詞典
編輯 : 心理知識
發布 : 09-24
閱讀 :346
心理保健就是用科學的方法維護、保持自己健全的心理狀態,同時防止心理疾病的發生,以適應正在發展中的社會環境。中學生會遇到諸如學習中的困難、升學和就業、師生關系、同學關系、家庭關系、男女交往、戀愛、生活和娛樂、理想與信念、世界觀與人生觀等一系列問題,問題解決得愈好,適應能力愈強。中學生由于生活經驗不足,遇到困難與挫折時,往往會產生不安、煩惱、焦慮,形成心理沖突。如果不能正確對待和妥善處理這些心理矛盾,解決心理沖突,就會導致心理和生理上的失常或疾病。因此,必須重視中學生的心理保健,維護他們的心理健康,把他們培養成為有遠大理想、有豐富知識、有高尚道德、遵紀守法、身體健康、勇敢堅強、樂觀向上、充滿自信、富有生趣、與人為善、助人為樂、寬宏大量、胸懷坦蕩的人。
中學生的心理保健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中學時期是世界觀、人生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世界觀和人生觀直接支配著人的思想和行為,只有無產階級的世界觀和革命的人生觀才能正確對待個人和集體、現在和將來,才能使人正確對待心理沖突和社會上的不良影響。
2.從小事做起,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凡事都要采取現實的態度,增加積極情緒的體驗,生活總不能都“一帆風順”、“萬事如意”,人生的酸甜苦辣都會嘗到,有些令人不愉快的事常是無法回避的,世界上的事物普遍存在著矛盾,個人與環境,個人與集體,個人的愿望與現實也常出現矛盾,關鍵是應有正確的態度,敢于正視現實,有自知之明,善于對問題情況進行全面的分析,采取合理的對策,進行心理防護,要在不利、不快之中,尋找有利、積極的因素,培養自己廣泛的興趣,增加積極的情緒體驗。
3.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緒,做情緒的主人。當喜則喜,當悲則悲,不主觀偏激,不感情用事,遇事“勿以物喜,勿以己悲”,想得開,不因強烈情緒波動而失去理智,為長遠利益而不計較雞毛蒜皮的小事,要能承受悲歡,要能自我暗示,理智地用言語調整自己的行為。
4.正確對待困難與挫折。保持樂觀態度,培養幽默感,要學會多看事物光明的一面,壞事可以變為好事,失敗的教訓有時比成功的經驗更可貴,逆境和挫折可以磨練和激勵人。要樹立排除萬難的信心和決心,相信自己,知難而進,遇到挫折不灰心,學會亂中求靜,鼓勵自己,逆水行舟。以革命樂觀主義來對待自己和他人,對待環境與成敗,養成開朗活潑的性格,熱愛生活,熱愛他人,熱愛祖國,熱愛大自然,培訓幽默感,幽默是一種特殊的情緒表現,是適應環境的工具,許多看來令人痛苦、煩惱的事,用幽默的態度去應付,使人輕松,生活充滿樂趣。
5.正確對待自己,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要有良好的自我意識,通過同別人的比較來認識自己,根據別人對自己的態度來認識自己,“旁觀者清”。看別人是否愿意與自己交往、談心、求助等,通過分析自己活動的成果和失敗,正確認識自己,客觀對待自己,做到敬業樂群。人與人之間,力求彼此相容,互不干擾,友好相處。樂群,就要有良好的人際關系,建立友誼,求同存異,互相尊重,平等相處,互相信任,熱情相助。
6.科學用腦,豐富閑暇活動。要學會休息,在長時間緊張工作和學習之后,從事一些輕松的活動,是積極的休息。要講究科學用腦,注意勞逸結合。琴棋書畫、體育活動、課外活動、科技、文藝興趣活動等豐富多彩的閑暇活動,有利于身心健康,能使人感到生活充滿樂趣,輕松愉快,精神充實,增長知識,發展才能,但應注意內容要健康向上,活動要適度。
(刊于《教育科研通訊》2000年第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