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說到自殺,相信很多人的心理都會比較的難以理解,因為到底是什么樣的一個狀態可以讓一個人出現了要結束生命的想法呢?現在小編就為大家詳細的介紹一下關于自殺行為的心理原因,看看到底是什么心理促使這種情況的發生。
1.心理動力學理論:在Freud看來,自殺是一種主要來自個體無意識層的原發性內部沖突所致。對以前是愛戀著的,現在痛恨著的客體的強烈的、攻擊性意向的內向投射(introjection),使個體感到對自己憤怒和敵意,其結果就是抑郁,繼而自殺。
精神分析學者Karl Minninger在“人的自我對抗(man against himself)”一書中構想自殺是一種反射性謀殺,自殺者將對別人的憤怒向自我轉化或把自殺當作一種自我懲罰的手段。他還描述了一種自我死亡本能(self-directed death instinct, 與Freud的死亡本能類似),提出自殺者的敵意有三個組成部分,即殺人的愿望,被殺的愿望和死的愿望。
另有些精神分析學家認為,自殺者從小就不善于表達自己對別人的敵意和憤怒,形成強烈的自卑感和依賴個性。這種人理想的自我與現實的自我之間存在著明顯的距離,企圖通過自殺求得精神上的再生和重新構造自我。顯然這類假設帶有很大的隨意性。
2.學習理論:主要在美國形成的功能主義和行為主義學派,發展了自殺的社會學習模式。社會學習理論認為,雖然社會結構、無意識沖動和神經化學物質切實影響一個人的學習、感覺和行為表達方式,但行為是有動機的,沒有證據表明象自殺這樣復雜的行為只是由遺傳所決定的,因此不應用學習理論就不可能充分理解自殺行為。確實有一些支持學習理論的證據,例如父母及家庭其他成員,關系密切的朋友有過自殺行為,個體自殺的可能性就大;電影、電視,小說中主人公的自殺行為亦有人模仿。醫師的高自殺率可以解釋為醫師經常接觸病人,了解各種有效的自殺方法,而以此作為自身擺脫苦惱的途徑。
Chiles等認為是一種習得的問題解決方式(Learned problem-solving model),這種方式常被內部和外部原因所強化(reinforcement)。前者指的是自殺后軀體、心境或精神狀況的改變。包括(1)許多自殺病人的焦慮和害怕在自殺行動后得到緩解,而焦慮和害怕正是他們情緒危機的核心;(2)情緒得到釋放。外部強化指的自殺行動后的環境改變,包括脫離危機環境,可能獲得暫時的人際關系改善和得到別人更多的關心和幫助等。
3.人本主義心理學的觀點:人本主義心理學家認為,良好的生活應該是有意義的,個體能夠發揮出自己的潛能。相反,自殺者不能實現自己的潛能,其生活變得沒有意義。
其實每一個在生活上都會遇到或大或小的挫折,有的時候真的已經到了一個承受的底線,因此小編是希望大家在生活中都要注重自己心理健康,一定要擺正自己的心態,這樣才能夠讓自己可以更加樂觀的去面對一切。
下一篇:大學生的自殺心里過程分析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為什么文科生比理科生更容易自殺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