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加入收藏

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成長心理 > 成長物語

成長物語

怎樣培養良好習慣

分類: 成長物語 心理詞典 編輯 : 心理知識 發布 : 04-17

閱讀 :472

    首先要確定規范。《論語》說:“不學禮,無以立。”《禮記》說得好:“凡人之所以為人者,禮義也。”什么叫人?人就是身上的獸性越來越少,文明性越來越多,這就成為人了。比方說動物,它們不講什么平等、憐憫,它就是弱肉強食,你吃我,我吃你,這是它們的鮮明原則。  我給大家講一個故事:可以看到立規矩對習慣養成的作用。做父母的都特別希望老師關照自己的孩子,喜歡自己的孩子。但是,什么樣的孩子老師容易喜歡,在班里容易受歡迎?有禮貌的孩子。我有個朋友叫李宏,她女兒早兒就是一個非常有禮貌的孩子,上小學、上中學是人見人愛,到哪個地方都自然成為一個受歡迎的一個女孩,善解人意,待人彬彬有禮,甚至給她們家打過電話的人都會驚嘆:哎呀,你的女兒太可愛了,我什么時候一定要見見她,因為從電話中都能仿佛看到這個女孩的微笑。早兒接電話,一拿電話就:“您好,請問您找誰,這是李宏家。”如果她媽媽不在,她會說:“我媽媽現在不在,你有什么事情需要我轉告她嗎,需要讓她給你回電話嗎?”對方不掛電話,她肯定不會放下電話,都是先讓客人掛電話之后,自己才放下電話。禮貌非常的周全。我們有些孩子不是這樣的,接電話,開口就是:喂,找誰?不在!掛了。有時候連爸爸來的電話都不聽清楚,就掛了。早兒為什么那么有禮貌呢?那就是習慣養成。媽媽跟她說:“凡是給咱們家來電話的人,都是我們的朋友、客人,對客人一定要熱情,要抱著愉快的心情接電話。接電話先說您好,請問您找誰,然后該誰接電話誰就接電話,該做什么記下來,而且要后掛電話。”早兒當然也有忘記的時候,媽媽看見了,就提醒她:“想一想,應該怎么辦。”提醒多次之后,過了21天,過了一個月、兩個月,早兒就非常習慣了。這就是禮儀習慣,是非常非常細致的禮儀習慣。  現在北京史家胡同小學發動學生自定班規,我認為是一個很好的辦法,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其實班規、家規、校規都是養成習慣的好方法。明末清初有個學者叫朱柏廬,他做的《朱子家訓》是中國很有名的家訓,他里面說的話流傳很廣,我想這就是習慣養成。他講到“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要內外整潔。”“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善欲人見,不是真善;惡恐人知,便是大惡。”我們確實要給孩子確立這樣的規矩。  第二條是,為孩子改造成年人的世界。日本教育家福澤諭吉說:“家庭是習慣的學校,父母是習慣的教師。”  大家一定要有這樣的準備,今天培養孩子的習慣是非常困難的,最大的困難在于我們的父母,甚至爺爺、奶奶,也包括老師,本身可能就有很多不良的習慣。我們可能也不完全知道什么是好習慣,我們是帶著很多獸性長大的。大家還記得文化大革命嗎?文化大革命破四舊,哪四舊?舊思想、舊文化、舊風俗、舊習慣,文化大革命破了很多很多的好習慣。全世界都尊重孔子,我們中國人把他叫做孔老二。破四舊把很多很多好的東西破掉了,培養了一些“無知無畏無禮”的人。  我給大家講一個我自己的體會。2003年我在新西蘭,一個黃昏的時候,我們路過一家超市,我說咱們進去超市看看,看看新西蘭人的超市是什么樣的?一進去,里面的蔬菜色彩鮮艷,那個柿子椒又大又鮮亮,紅得是那種鮮紅,黃的橙黃,綠的碧綠碧綠的,看上去像玩具,像假的似的。我就拿了一個柿子椒,看它熟得怎么樣,看看是不是飽滿。沒想到一個在當地生活多年的臺灣導游說,“孫先生,我們這兒的習慣是用眼睛挑東西,不要用手挑東西。”我聽了之后簡直是呆住了。因為我也是40多歲的人了,自認為還不是一個不太文明的人,坦率地說,第一次聽說不要用手挑東西,要用眼睛挑東西。這就是習慣。我們買東西誰不去挑,捏呀捏,可是你捏完他捏,他捏完之后可能不買了,最后別人怎么買?我們可沒想這些問題。這是條件反射,挑選什么東西都想試一試、捏一捏,這是習慣動作,確實是不太文明。還有一次在菲律賓,那里冬天很溫暖,椰子樹下游泳多好啊!香港女童軍的一些女士邀請我們一塊去游泳。當時我想,這游泳要走很遠的路,到那個地方更衣也不知道是什么情況,我就穿好了泳褲,然后穿著睡衣就出去了。一位香港的小姐說:“孫先生,你怎么這樣穿呢?真可笑!”我當時還不太明白,怎么可笑?不是也有的人就穿著短褲,披著毛巾往外走嗎?后來我才知道,其實這是一個很簡單的禮儀:穿著睡衣是不能離開房間的,穿著睡衣離開房間不合禮儀。但是坦率說,我真不知道。在北京,我家附近有一個飯店,在那兒吃飯的人有一多半都是穿著睡衣的,男男女女都有。自從知道這個禮儀習慣,我再看到他們就很不順眼了。  還是要說說我們中國人隨地吐痰的習慣。北京有個調查推算,中國每天約有四億人隨地吐痰,即32.9%人的有隨地吐痰的惡習。有一個名作家叫鄧友梅,他考證了一下,發現隨地吐痰在中國大概有兩千年的歷史。京劇《文昭關》表現戰國時代的故事,據今兩千多年。劇中的老生東皋公就先在簾后“嗯,吐恩”一聲再出場。鄧友梅不明白,就問研究京劇的人,這是什么意思?人家告訴他,這就是吐痰的聲音。京劇的開場白就有這個聲音,可以說這是我們一個很不好的一種惡習。非典的出現可讓我們知道隨地吐痰的可怕,報紙說,痰里面病菌能存活幾個月,傳播的范圍在百米之外,特別像廣東天這么濕潤,真是可怕。  廣東人什么都吃,也是習慣。聽說孩子們在學校、在班上集體簽名,保護野生動物,堅決不吃野生動物,這些孩子們多好。可是回到家,大人就說:吃,吃,吃,怕什么,果子貍好吃,穿山甲好吃,有營養,還能治病!你說孩子他吃還是不吃!當然,這次非典的教訓,會對我們改掉壞習慣很有幫助。有研究說,病菌可能來自果子貍,電視臺播了一個果子貍的照片,我就覺得果子貍目光里露出對人類的仇恨,猙獰可怕,這是大自然的報復啊。為了我們的孩子能養成好的習慣,我們成年人還不應該很好地改變自己嗎!  我們中國人,一是排隊的習慣,一是不要隨地吐痰的習慣,大家想想需要多少年才能形成?我樂觀一點說,10年。要現實一點說,可能大概要20年或者30年。中國北京2008年搞奧運會,我一點也不擔心硬件的現代化,資金的到位一點問題也沒有。我就擔心到時候,奧運會會場痰跡遍地,這個東西很難改。所以說這就是我們艱巨的任務,為孩子要改造成年人的世界。  為什么呢?孩子在學校培養好習慣,放學回家:“爸爸,你好!媽媽,你好!”可是我們有的父母就不習慣:你叫喚什么呀?“爸爸,我回來了!媽媽,我回來了!”回來就回來吧,羅嗦什么啊。這孩子就不知道怎么辦了。實際上,要孩子學會關心,過去在我們中國歷史上有傳統,叫請安。孩子上學,走的時候得打招呼,回來的時候,要問候家里人,出去玩的時候,也要說一聲去哪里,父母都要積極回應他。要讓這個打招呼的行為成為每個家庭的一個很重要的習慣。  那么,怎樣才能培養良好的習慣,我在這里特別提醒大家,也就是第三條,要尊重兒童的權利和參與,讓孩子充分地參與。  多年的研究使我有一個感受:在兒童的習慣養成過程當中,有一個危險存在,那就是習慣養成的過程變成了奴役兒童的過程。大家千萬千萬注意這一條。什么意思呢?就是大人在研究習慣,大人在定規范,強迫孩子去做、去執行,這就很可怕。因為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兒童是主人,我們就是要發揮他們的主人作用。習慣養成的最高機制,是形成學生的自身需求,而不是外在的強制。這一點特別重要。養成一個好習慣,應該是要讓孩子們覺得:這是我盼望的,我特別希望有這個好習慣,這對我的幫助很大,對我的發展很有用,好習慣多了,我才是一個好學生,我才可以多交朋友。這才是積極的,而不是強迫。  中國教育的一大失敗可以說就是把太多的教育變成一種從上對下的要求,而沒有一個從下激發出來的主動的需求。現在全世界都在研究兒童,一個共同的主題是:兒童參與。  兒童參與在中國的教育界是一個非常困難的事情。我舉個例子: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成立100周年,我隨團去祝賀。全世界各個國家來了1800個嘉賓。晚上就餐之前,看演出。第一個節目--獅子舞,表演的青少年非常地盡力。我發現這些耍獅子的人眼神有些異樣,直直的、愣愣的。我非常奇怪:眼神怎么這樣?一問才知道,這是一些弱智孩子在表演。我非常震驚,當時的眼淚就下來了。  大家想想看,我們搞教育的,面對1800多個來自世界各地的來賓,第一個節目誰敢讓弱智孩子表演?我們很可能讓他們回家,甚至長得不好看的,紀律不太好的,今天放假,今天你們沒事,回家。我們會挑一些嘴巴靈巧的、模樣長得可愛的孩子來表演。那么,兒童的平等在哪里?兒童的參與在哪里?素質教育的第一個概念就是面向全體兒童,而不是面對少數。所以說,這行為習慣養成,如果沒有兒童的主動而充分參與就不是成功的。  兒童參與有一個階梯,階梯有八層:  第一層是操縱,成年人操縱兒童;  第二層是裝飾,找幾個孩子來表演一下,來裝飾;  第三層是象征性的參與;  第四層是成人指派;  第五層是與兒童商量;  好了,我們的習慣培養,起點就是第五層,與兒童商量,我們要培養孩子良好習慣,要和孩子商量:你們需不需要培養這個習慣?你愿不愿意培養這習慣?因為孩子有選擇權:我愿意養成什么習慣,比如愛運動的習慣,有禮貌的習慣……內向的孩子你不能培養成外向的孩子,慢性的孩子不能培養成急性的,習慣養成要講究規則,要尊重差異。  第六層是與兒童一起決定,經過討論我們確定我們要培養哪幾個習慣,一起商定;第七層是兒童提出方案,比方說:我要培養我說話算話的習慣,兒童決定,成人不限制;  第八層是兒童和成人一起決定。  那么第四條就是習慣培養人格化高于技能化。  習慣培養一個比較好的、比較高的境界是健康的人格化。什么叫人格化?發自真心的,誠心誠意的。人格是和行為特征的總合。人格化不是一個簡單的技能化。當然技能化也很重要,有智慧型的,有技能型的,就像騎自行車和游泳一樣,都是動作性、技能性的習慣,很難忘的。但是,要注意一個誤區,在習慣培養的行為訓練當中,不能講單純的技能化。比方說:有一家外資企業要求員工見了客人有微笑,微笑的標準是,露出八顆牙齒,這個時候的微笑是燦爛的。但是我們有點生活經驗的人會發現,露出八顆牙齒的微笑未必發自真心,譬如很職業化的微笑,無奈的,假笑。  那種笑,對孩子說恐怕是非常不好的。我們要求孩子對人是發自內心的那種笑,當然可以有個性化差異。比方說,在表達對人的友好的時候,兒童的方式是不一樣的,有的孩子不習慣叫人,父母卻說:“過來,叫叔叔,叫大爺,張阿姨,李伯伯……”小孩子就跟著鸚鵡學舌,這非常不好。我們要培養孩子,不要強迫孩子去做。我們可以告訴他,對客人要有禮貌,要讓孩子真心地去理解別人,尊重別人,用他自己的方式,笑著點點頭就夠了。不要像訓練猴子似的,那確實是有問題。  有一個英國皇家教育團到南方某幼兒園參觀。園長為了讓外國人看小朋友是怎樣守紀律的,給每個小朋友發一碗湯圓。小孩都特喜歡吃。客人來參觀都要說話啊,致歡迎詞啊,羅羅嗦嗦了半天。對著湯圓,有個小男孩就等不及了,低下頭舔了一下。這個園長看見了,狠狠地盯了他一下,這小男孩頭低著,知道犯錯誤了。參觀完了之后,中國的老師們就問英國的客人,你看我們幼兒園的小朋友教育怎么樣?人家說話很幽默:我看你們訓練孩子的方式和我們英國皇家訓練馬隊一樣,要先出哪個蹄子,后出哪個蹄子……多尖銳啊!  第五條,培養孩子良好習慣的六大步驟。  步驟1:要認識習慣的重要性,我們可以通過講故事、讓孩子分析案例等各種方式來進行,是他們切身感受到習慣的重要性。  步驟2:與孩子一起討論制定行為規范。定家規,定班規,制定習慣培養目標,一定要發動大家,學生以及父母老師都參與。要讓孩子自己說:習慣這么重要,我特別需要形成一個什么什么習慣。要一個一個地定培養目標,甚至兩個月培養一個習慣,一個新習慣,這都很好。  步驟3:進行榜樣教育。用各種教育行動進行榜樣教育,各種各樣的杰出人物都有好習慣。大家都知道李嘉誠很守時,他怎么守時?他的表都是撥快十分鐘的。步驟4:是需要持久的訓練,一定要訓練。習慣培養有很多技術手段,你們可以嘗試,但是有一條,一個行為的出現一定要訓練一個月以上。但是這訓練不是天天正步走,不是這個意思,而是要進行分析、評估、引導、訓練等等,這是不可缺少的環節。  步驟5:要及時評估,要表揚,用各種方式表揚。引導,小孩一定要及時的表揚。  步驟6:要形成良好的集體風氣,誰出現了好的行為,在班里頭得到鼓勵、支持、欣賞;誰有不良的行為出現了,大家會鄙視、反對,這對一個人好的習慣發展是非常有意義的。  六大步驟,把每個步驟都做細化,良好習慣就養成了。

下一篇:要培養孩子新的道德觀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南京“大學生戀愛”調查:僅0.3%愿結婚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成人综合日韩精品无码| 国语成本人片免费av无码| 五月丁香六月综合缴清无码| 中国无码人妻丰满熟妇啪啪软件|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v桃花庵| 日韩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成人免费无遮挡无码黄漫视频| 中文精品无码中文字幕无码专区| 国产精品无码专区AV在线播放| 国产真人无码作爱视频免费| 亚洲a∨无码精品色午夜| 亚洲VA中文字幕无码一二三区| 最新亚洲人成无码网www电影| 日韩精品久久无码中文字幕 | 中文字幕无码日韩欧毛| 国产日韩精品无码区免费专区国产| 日韩国产成人无码av毛片| 日韩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久久99 | 亚洲AV无码久久久久网站蜜桃 | a级毛片无码免费真人| 精品欧洲av无码一区二区| 久久午夜无码免费| 亚洲午夜无码久久久久| 国产成人无码区免费网站| 亚洲无码视频在线| 特级无码毛片免费视频| 无码人妻aⅴ一区二区三区| 西西大胆无码视频免费 | 成人免费无码大片A毛片抽搐色欲| 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专区蜜芽| 国产aⅴ无码专区亚洲av麻豆 | 国产又爽又黄无码无遮挡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久久久人妻无码| 99久久人妻无码精品系列| 亚洲AV成人片无码网站| 精品人妻系列无码人妻漫画| av无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50岁人妻丰满熟妇αv无码区| 亚洲视频无码高清在线| 免费无码精品黄AV电影| mm1313亚洲精品无码又大又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