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現在在網上隨處可以看到有關“校園暴力”的視頻,而且當中的主角幾乎都是十幾歲的學生,在紛紛指責孩子們手段如此殘忍之余,從心理健康來分析的話,是不是也證明我們的社會“病”了呢?
校園欺凌并非突然從天而降的幽靈,而是多種復雜因素相互交織結出的苦果。學校懲戒的無力,讓青少年失去了基本的畏懼;家庭教育缺失為“小霸王”成長提供了土壤;頻現的社會暴力現象,肆意侵染著孩子純凈的心靈……解鈴還需系鈴人,學校、家庭、社會共同釀成的苦果,更需要聯合起來協力應對。
而參照西方國家,制定嚴苛法律,加大懲戒力度,目前已經成為社會各界應對校園欺凌的普遍共識。美國50個州全部有了反霸凌立法,對校園霸凌采取零容忍態度,霸凌所有參與者包括圍觀者都要“連坐”承擔最嚴重的罪行,即便未滿18歲的青少年也可按成人犯罪定案。
相比而言,我國至今還沒有一部反校園欺凌法,對未成年人違法犯罪處理明顯過輕。在媒體報道的近百起校園欺凌事件中,受到刑事處罰的寥寥無幾。當然法律只是一個方面,也是最后的防線,要徹底根治校園欺凌,心理教育、社會建設等諸多層面都需通力協作。
因為身處信息時代,每個人都自覺或不自覺地成了社會閉環的一個節點。根治校園欺凌,特別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規則及教育體系,激勵家庭、學校和社會承擔應有的教育責任,讓協力成為一種自覺。目前來看,還應建立學校主導、家庭和社會充分參與,配套措施完善的信息反饋機制和緊急情況應急處理機制,以最大限度地減少校園欺凌事件的附帶傷害。而這些,與法律的制定、整治的落實相比,則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校園暴力是社會疾病,從國家以及社會的角度而言,有關部門必須要拿出一套切實可行的整治方案來。而且每一所學校乃至每一名家長,都應該為清除校園暴力的事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這樣孩子們才能夠在更好的環境下成長與學習。
推薦閱讀:3大定律讓上班更有樂趣
下一篇:大學生三招趕走心理空虛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家長必知初中生的心理需求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