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近一段時間網癮成了熱門話題,主要是因為11月22日中國青少年網絡協會發布了2005年《中國青少年網癮數據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從其調查形式來看,《報告》內容極具可信性,因為《報告》實地調查的范圍很廣,“除西藏以外中國大陸26個省(區)的省會城市和4個直轄市,訪問地點為學校、網吧和其他公共場合”,調查問卷回收率高,說明被調查者對此極感興趣,會認真對待問卷,“調查共發放問卷15600份,回收有效問卷15023份,回收率為96.3%”。
《報告》指出我國青少年網癮群體網上活動呈現的四大特征:傾向于娛樂性上網、偏重于玩網絡游戲、網癮形成過程中娛樂性目的呈逐漸增強、網癮群體的網上活動較單一。總的說來所謂的網癮有兩個明顯的物性:一是上網時間偏長;二是上網時間所進行的活動以娛樂為主,與學習工作關連較少。
另外《報告》中的數據讓人擔憂:“在我國上網成癮的青少年中,13到18歲的中學生占到17.1%,其中初中生上網成癮比例達到23.2%,另有13%的青少年存在網癮傾向”。可是有一篇文章對此數據所持的態度更讓人瞠目結舌“我覺得這比例還是太少了,應該更多一些、更多一些!如果能夠達到99%,那我們的前途就會像恒星一樣光明無限” 、“上網時間長不是壞事……而天天上網、24小時在線,只能說明:你對未來的嶄新網絡生活方式,已經做好了準備!”,筆者認為這種說法是極不負責任的,因為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筆者親眼目睹了網癮普遍性的危害!
另外目前在論述網癮原因時,所找的原因都不是根本最終原因,只是中間層原因,因此不難想到目前針對網癮一些措施大都治標不治本,沒有看到網癮背后的根本原因。筆者認為在校學生的網癮其根本還在于教育自身,具體說來由如下原因:
一是中小學生校內用電腦的時間較少。目前雖然從上到下對教育信息化比較重視,但由于教育投資明顯不足,電腦人均臺數較低,因此中小學生在校內用電腦的時間較少;隨著升學擇校競爭的加劇,中小學所開的信息教育課也是能少盡可能少,甚至把學生的上機時間擠掉了讓給考試學科;幾年來在中小學教育中一直在提倡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借助于研究性學習、合作式學習、探究式學習來培養學生的“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做會合作、學會生存”,但由于這幾種形式對計算機有一定的依賴性,因此效果也不大。
這幾種原因綜合起來使學生在“電腦使用方面吃不飽”,因此中小學生就會到校外場所(目前國內主要指的是網吧)去上網,而網吧人員混雜,各種網上不良活動及負面信息都會在網吧出現,無疑對中小學生極具誘惑力,難怪專家們說“網絡游戲是網絡沉溺的源頭和誘因,網吧和電腦是平臺,中小學生只是自覺不自覺的受害者”。
二是家長老師對學生上網過于敏感及中學生逆反也重。俗話說得好,“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關于青少年上網引發的負面事件雖然相對其它治安案件少之又少,但一經發生就流傳很廣,再加上如果學生發生問題,“雖然對社會來說可能只是千分之一甚至萬分之一,但對某一個家庭來說就是100%”,因此家長老師對學生上網過于敏感,只要一上網就嚴加抵制與限制,學生們即使家中有電腦也不想在家中上網,最后被逼無奈到人員混雜、大多管理不善的網吧去上網。
三是學生生活內容的單調。如果把中小學學生網癮歸結于學生的自治力差的話,那么筆者在全國重點大學的學生機房中看到大都在網上進行與學習無關的活動又做如何解釋呢?筆者認為這主要是學生生活比較單調,中小學生面臨著升學壓力,大部分時間被父母老師強制學習,而大學生從一入學起就面臨著就業壓力,而網絡對他們而言是一種暫時解脫,在虛擬空間尋找暫時的輕松與寄托。
以上三條原因其實仍然是中間層原因,根本的原因不在此,根本的原因在于社會對人才的選拔機制目前仍以學歷為主,而取得一個好學歷就要求孩子們、老師、家長從幼兒園起就圍繞著考大學而努力,而計算機根本不屬于考試范圍,結果就出現上機所論述的中小學網癮的三個中間原因。
因此要想根絕網癮現象,還是要針對根本原因,這幾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而針對以上三個中間層原因采取合理的措施也能起到一定的減緩作有,即筆者的態度是從青少年整體的網癮來說,目前只能減緩而無法根絕,當然這并不排除部分個體最終能根除網癮!
>>>下一篇:網絡綜合癥(Net Synthesis)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如何引導你的孩子進入互聯網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