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目前,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生活節奏越來越快,生活壓力也越來越大,人口和家庭結構變化明顯,心理行為問題呈現高發趨勢。世界衛生組織(who)將二十一世紀稱之為“心理疾病的世紀”。心理健康專家提醒,我們要關注身心健康 提升幸福指數。
據統計,我國17歲以下青少年具有心理行為問題的人群高達3000萬人,中學生當中受心理問題困擾的比例高達16%;浙江省的流行病學調查統計顯示,女性抑郁癥的患病比例高達8%。心理障礙一方面損害人類健康,到2020年抑郁癥將成為繼心腦血管疾病后人類健康的第二大殺手。
1.什么是心理健康
從廣義上講,心理健康是指一種高效而滿意的、持續的心理狀態。從狹義上講,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動的過程內容完整、協調一致,即認識、情感、意志、行為、人格完整和協調,能適應社會,與社會保持同步。
2.心理健康的標準
一個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人應有的4種特質:1.積極的自我觀念。2.恰當地認同他人。3.面對和接受現實。4.主觀經驗豐富,可供利用。
3.如何衡量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的具體指標:1.了解自我,悅納自我。2.接受他人,善與人處。3.熱愛生活,樂于工作。4.面對現實、接受現實、適應現實、改變現實。5.能協調與控制情緒,心境良好。6.人格和諧完整。7.智力正常。8.心理行為符合年齡特征。
4.身心健康七大新標準
世界衛生組織(who)提出的身心健康新標準如下:1.快食;2.快眠;3.快便;4.快語;5.快行;6.良好的個性;7.良好的人際關系。
5.心理健康如何判斷
綜合以往的各種標準,大致可分為以下3類:第一類,認為社會中絕大多數人的行為和心理活動有一個平均值,這個平均值就是正常的標準;第二類,認為考察心理行為的異常主要是作自身比較,每個人以往生活中所形成的一種普通的行為模式,就是正常標準;第三類,認為人的心理行為應該有一個理想標準,就像正常的生理指標那樣可以用量化來表示。事實上,企求絕對客觀地劃分標準是困難的,心理健康與否的界限只是相對的,沒有絕對的分界線。
小編溫馨提示:關注身心健康 提升幸福指數。雖然目前心理障礙日趨高發,對社會危害也顯而易見,但人們對心理障礙的知曉率還很低,所以我們要學會關注自身的心理健康。
下一篇:自我膨脹其實是自卑的的防范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80后男女普遍存在的三個心理問題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