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抑郁癥,在西方被稱為“藍色隱憂”,是神經癥的一種。有數據顯示,抑郁癥是精神科自殺率最高的疾病,約15%的抑郁癥患者死于自殺,而在中國僅有2%的抑郁癥患者接受過心理治療。
“由于民眾缺乏有關抑郁癥的知識,對出現抑郁癥狀者誤認為是鬧情緒,不能給予應有的理解和情感支持,對患者造成更大的心理壓力,更易使病情進一步惡化。”專家表示,雖然抑郁癥發病率很高,但卻不可怕,因為它可防可控。
專家:
抑郁不可怕,可怕的是諱疾忌醫
生活、工作壓力大,心理負擔重,往往容易情緒緊張,形成抑郁。當抑郁癥出現時,植物神經系統就會紊亂,進而免疫系統的功能就會紊亂,從而出現各種疾病。對此,專家表示,雖然抑郁癥的危害不容忽視,但也不必恐懼。
謝海燕介紹,抑郁人群有一些簡單易行的“自救”方式,比如平時多了解一些心理健康知識,提高自我調適能力。
“適量的體育運動會有助于心情好轉;面對矛盾和沖突,應保持豁達、寬容的心態;不要以過高的期望值來對待人生,對自己的能力必須有正確認識,凡事盡力而為,量力而行;經常保持積極愉快的情緒,遇到不順心的事,主動尋找它積極的一面,就會產生積極向上的情緒。 ”
謝海燕表示,抑郁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諱疾忌醫。“對待抑郁癥,應該像對待感冒或其他疾病一樣,坦然、主動地尋求醫生的幫助。只要積極進行藥物治療和心理調整,絕大多數患者很快便能走出抑郁的陰影。”
尋因:
抑郁很易被忽視
謝海燕表示,有些抑郁癥患者由于抑郁情緒隱藏得比較深,容易被身體的其他行為所掩蓋,因此叫做‘隱匿性抑郁癥’。“患這種病的人往往對自己的身體情況也說不清楚。比如,原來喜歡打球的人,再也不想到球場上去了;
原來很勤快的家庭主婦,卻讓桌子上攤滿了碗筷而懶得去洗刷;原來精力充沛的上班族,現在卻常常感到渾身乏力,無法勝任以前的工作,對生活失去信心等。這些都是隱匿性抑郁癥的表現,需要醫生仔細詢問才能發現。”
此外,有關研究還發現,門診抑郁病人常見三大主訴除了情緒、疼痛外,還有表現為胃腸/心血管癥狀。謝海燕指出,長期失眠也會導致焦慮及抑郁、高血壓等疾病的發生。“抑郁癥和睡眠障礙,長期以來這兩種關系被忽視,許多抑郁癥患者因此被延誤診治。”
疼痛?
原來是“抑郁癥”作怪!
市民李先生近4年來經常覺得背痛、胃痛,而且疼痛部位有時發冷,有時又發熱,十分難受。他先后接受了針灸、拔火罐、服藥等治療,病情始終不見好轉。
同樣,今年58歲的市民余女士幾年來胸部一直悶痛,曾先后接受兩次冠狀動脈造影及其他相關檢查,始終找不出癥結所在,只能靠強效鎮痛劑止痛。對此,余女士感覺非常痛苦,自認為得了無法醫治的怪病,甚至出現自殺行為。
“抑郁癥一般有兩組癥狀:一是心理癥狀,二是軀體癥狀。”廣州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心理科副教授謝海燕分析,從李先生和余女士的癥狀表現,應為抑郁癥的軀體癥狀。
有調查顯示,43%的重度抑郁癥患者有一種以上的慢性疼痛。“重度抑郁發作患者中,伴發疼痛癥狀者比無疼痛癥狀者的抑郁程度更加嚴重。”
謝海燕指出,表現為軀體上的“痛”,已成為我國抑郁癥患者的特色,“這與我國國民含蓄的性格有關,情緒的過分壓抑無處宣泄,只能通過身體機能表現出來。”
Tips:
你有這些癥狀嗎?
專家指出,抑郁癥不是普遍意義上的心情不好。一個人情緒低落,但過兩天就好了,這就不是抑郁癥。如果你有以下癥狀中的四項,而且持續兩周還不能緩解,并影響到平時的正常生活,應及時找心理專科醫生咨詢。
★興趣喪失,沒有愉快感;
★精力減退,常有無緣無故的疲乏感;
★反應變慢,或者情緒容易激動、亢奮,也容易被激怒;
★自我評價過低,時常自責或有內疚感,這也是導致患者自殺的主要原因;
★聯想困難或自覺思考能力下降,對一些日常生活小事也難以決斷;
★反復出現想死的念頭或有自殺、自傷行為;
★睡眠障礙,如失眠、早醒或睡眠過多;
★食欲降低或體重明顯減輕;
★性欲減退。
(張華仙)
下一篇:釋放心理壓力 緩解口吃癥狀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小心羞怯阻礙你的進步和發展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