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德國最近有一研究發現,如果患者真的相信藥物會發生作用,那么即便在使用假藥的情況下,也可以導致其大腦釋放止痛物質,達到跟使用真藥一樣的效果。
這一研究從生理學角度進一步印證了醫學上的安慰劑效應,即心理暗示對于病人潛在的積極影響。 然而,這個眾所周知的現象究竟是怎么一回事?研究者們能否有一個科學合理的解釋呢?
據北京林業大學心理咨詢中心咨詢師蔡晨瑞介紹,從心理學角度講,暗示是指以言語或非言語的,簡單的或復雜的方式,含蓄地、間接地、也可能是直接地對別人的心理和行為產生影響。當暗示發生時,雖然我們只能看到生理或化學反應,但首先是人的心理反應或精神性反應,然后基于這個反應才引起生理的反應。
中科院心理咨詢治療中心咨詢師丁新華解釋說,心理暗示是指人接受外界或他人或自身的愿望、觀念、情緒、判斷、態度影響的心理特點。是人們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心理現象。
它是人或環境以非常自然的方式向個體發出信息,個體無意中接受這種信息,從而做出相應反應的一種心理現象。
暗示在本質上,是人的情感和觀念,會不同程度地受到別人下意識的影響。人們會不自覺地接受自己喜歡、欽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響和暗示。其心理機制是外界影響不知不覺中深入到個體的內心,在潛意識層面形成一種心理傾向,可轉化為心理能量支配個人的行為或心理。
至于心理暗示功能究竟有多強大,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院的劉翔平認為,這個力量到底有多大,目前還沒有具體的科學數據,不能斷論心理暗示能夠戰勝身體疾病,身體疾病還是要從生理角度靠吃藥打針治療。
而且,暗示既然是潛意識的,就不易成為科學研究的對象,所以夸大的說法就很易流行。“我認為暗示有一定的力量,但并不足以大到治病,尤其是治百病。”劉翔平說。
具體到每個人,心理暗示功能的強弱也并不相同。華夏心理網心理咨詢師曹芬元指出,曾有調查統計顯示,女性比男性易受暗示;抑郁、內向的人比自信、成熟、開朗的人更易受暗示;一些性格開朗的人,本能會把事情往好的方面想,于是身體也就更健康。
丁新華也認為,暗示功能的潛力不可估量,但具體效能要和個人特點相結合,不可一概而論。很多絕癥有時候可以通過心理調節來治愈,但并非適用于所有的病人,還受其他因素的制約,比如求生的信念是否足夠強,足夠堅定等。
暗示是一把雙刃劍,作用可以是積極的也可以是消極的。積極的暗示可幫助被暗示者穩定情緒、樹立自信心,戰勝困難和挫折,消極的暗示卻能對被暗示者造成不良的影響。當人們了解到心理暗示的功能后,就應該相信心理暗示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自我調控的。
大家應該多給自己一些積極的暗示,避免消極的暗示。最簡單的就是每天對著鏡子向自己微笑,發自內心地肯定自己的優點。
下一篇:如何預防疑病癥呢?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大學生要調節心理健康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