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個禮貌好習慣
分類: 成長物語
心理詞典
編輯 : 心理知識
發布 : 04-12
閱讀 :418
1、進父母的房間要敲門 丁丁放寒假了。姑姑把他接到家里和小表哥一塊兒玩。姑姑家很大,丁丁和小表哥玩起了捉迷藏。玩了半天,幾乎所有的地方都藏過了,還有哪里可利用呢?丁丁環顧四周,只有一扇門是關著的,丁丁知道那里姑姑的臥室。對,這間屋子他和表哥都沒進去過,就藏這兒吧!丁丁輕輕地推開門溜了進去。姑姑正在里面看書,被丁丁嚇了一跳。丁丁一下就鉆到了床底下。表哥找來找去找不到,只好認輸。他怎么也想不到丁丁竟然藏到了媽媽的臥室里,我怎么沒聽見你敲門?表哥奇怪地問。敲門?我根本就沒敲。在家里還敲什么門!丁丁理直氣狀地說。表哥不解地問:你進爸爸媽媽的房間從來不敲門嗎?丁丁說:自已家人,沒必要! 孩子最早接觸的禮節是家庭禮節。家庭成員之間互相尊重是家庭和睦的重要基礎。有些父母想:在家里還那么客套,不把人累死!其實即使在家里,每個人也有自己的隱私權,也希望有自己的小小的空間。教育孩子尊重父母,不要僅僅局限在語言上,如讓孩子與長輩說話必須稱您等等,還要讓他們學會約束自己的行為,注意別人的感受。這樣,當他們進入到學校學習或走上社會時,就不會因不懂禮貌而在許多事情上碰壁或者產生較強的不適應感。 培養方法: ★首先,明確地告訴孩子,如果父母房間的門關著,想進去要先敲門,得到允許才能進。 ★當孩子不能遵守時,要提醒,也許需要提醒很多次;當他做對了的時候,要用語言再加上表情來表示贊賞。為了幫助孩子養成這一習慣,父母可以有意識地經常關上臥室的門。剛開始時,孩子可能會很好奇,常常推開門看一看你在干什么,慢慢就會明白這不過是一種習慣,同時,也就逐漸接受了要敲門這一禮節。 ★對于小學中高年級的孩子,讓他們接受這一禮節的最好方法是,如果當你想進他的房間而門正好也關著時,你也輕輕敲敲門,得到孩子的允許再進去,尊重是互相的,不能只要求孩子尊重父母,而父母卻可以任意而行。家庭成員對孩子潛移默化的影響是不可估量的。 ★對于幼兒和小學低年級的孩子,關上門可能會令他們害怕,或者父母不放心,則可以把關門、敲門、開門變成游戲,和孩子一起玩。相信孩子會很快掌握。 2、學會禮貌待客 方旭的爸爸媽媽很好客,這里常常高朋滿座。方旭從小就不怕生,人越多就越興奮,越鬧。客人也喜歡逗他,弄得他對客人一點禮貌都沒有。有時候讓爸爸媽媽感到非常尷尬。 培養方法: ★為了讓孩子學會禮貌待客,最好從剛懂事就開始教。客人一進門,父母帶著孩子迎接客人,把孩子介紹給客人:這是我的孩子,叫××。然后告訴孩子:這是×叔叔(阿姨),問叔叔(阿姨)好。如果客人帶了禮物,要讓孩子說謝謝,然后就可以讓他自己去玩兒了,不必參加大人的談話。特別活潑的孩子,往往很招人喜歡,客人愿意和他玩兒。孩子是不懂分寸的,父母要特別留意,要適可而止。對于已經有人來瘋毛病的孩子,可以事先準備一些他喜愛的玩具、食物、書、動畫片錄像帶等東西,等客人來之后再拿出來,轉移他的注意力,并示意客人不要逗他。可以讓孩子當著客人的面拆開禮物,并征求客人的意見:我可以現在就玩兒(吃)嗎?這些禮物,不論是食品還是玩具,都可以讓他安靜許久。當客人告辭時,父母應帶著孩子送別客人。 3、乘滾梯站右側 過新年的時候,青青和爸爸媽媽一起回姥姥家。青青要求坐地鐵去,她很久沒坐地鐵了。爸爸媽媽同意了。青青非常高興。地鐵里人很多,車來了,他們站在門邊。車門一開,有人就想往上沖,下車的人喊:別擠,先下后上!上下的人擠成一團。青青有點害怕,緊緊抓住爸爸的手。好不容易上了車,青青才喘了口氣。沒過多久,他們又該下車了,又是一通擠。下了車,青青終于能放松了。她開始東張西望,走到滾梯前,她發現在滾梯中央從上到下劃了一條黃線,只見一個阿姨拿著喇叭喊:請大家站在黃線的右側,留出左邊讓有急事的人先走。青青趕快拉著爸爸媽媽站在了黃線右側。可是還是有人站在了黃線左側。出了地鐵站口,媽媽問:青青,回家時還坐地鐵嗎?青青有占名猶豫,要是大家不那么亂擠有多好! 道德是聰明人的無慮。遵守公共秩序是公德心的體現,受益進是廣大公眾,也包括我們自己。培養方法:做父母的首先要為孩子做出好榜樣,并抓住時機,如上述那樣的場合,給孩子以活生生的教育。有人生怕孩子吃虧,上車非得搶個座兒給他。其實只要孩子參車廂里站穩,父母再拉著點兒,一般都沒問題。上下滾梯都站在右側,是我們剛從國外引進的一項文明舉措。我們可以讓孩子依此類推:上下樓梯要不要走在右側?在人行道上要不要走在右側?還有什么地方需要遵守公共秩序?為什么要這樣做?對誰有好處?孩子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一定會很積極主動地遵守公共秩序,其主動自覺的行為,常常令我們大自愧不如。>>>